甘肃日报
2021年08月05日
第08版:乡村

【乡村振兴河西行系列报道(下)】

破“土”而出 人才队伍壮大

风光怡人的甘州区甘浚镇速展村。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伏润之 范海瑞

7月上旬,记者在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采访时遇到了周东。

周东现年36岁。他17岁外出打工,在一次高空作业时发生事故,失去了右臂。当地干部告诉记者,这个“独臂青年”现在是引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旭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周东一手培育起来的,说起创业发展的过程,他打开了话匣子。“我曾经干过服装生意,当时主要考虑找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2012年,我突然有了冲动,想要养牛。”周东说,张掖是农业大市,饲草料资源非常丰富,养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拿着自己的积蓄和银行贷款,他的养殖场成功开办起来。但是由于对市场不够了解,其后4年间,他的养殖场一直在亏损的边缘徘徊。

2016年,周东的机遇来了。在精准扶贫政策红利下,西门塔尔基础母牛的需求量大增。2016年至今,他的养殖场外调1.4万头基础母牛,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经过几年发展,旭东养殖农民合作社固定资产达500万元,年出栏量2500余头,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以上。周东告诉记者,自己的成功是国家政策扶持的结果,他在增加自己收入的同时,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奔小康。

他所在的甘浚镇光明村有70多名残疾人,作为甘浚镇残联专职委员,周东免费教他们技术,帮助残疾人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如今,在他的帮助下,全村已有6名残疾人“自立门户”,自食其力。同时,合作社的持续发展壮大,也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吸收周边村社、乡镇农民在合作社就近就业。目前,合作社共带动周边农户108户,吸纳就业达500人左右。

张掖市立足盘活用好本土人才,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力度,促使更多扎根在乡村、活跃在民间的“新农人”破“土”而出。张掖市充分整合培训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培育“土专家”“田秀才”等骨干人才2000多名、新型职业农民848名。

今年“五一”前夕,张掖市委市政府隆重命名表彰面塑传承艺人等20名第三届 “金张掖能工巧匠”,营造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浓厚氛围,力求打造一支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人才队伍。

甘浚镇速展村村委会副主任孙培贤去年利用自己庭院打造了农家菜馆,主厨是他的儿子孙金成。孙培贤说,这些年,张掖丹霞吸引的游客越来越多,围绕乡村旅游,他很有信心把农家菜做得更好。孙金成原本在青海省打工,得知父亲的想法,辞去工作回乡创业,家里的农家菜馆目前已经步入正轨。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张掖市为此下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改善农村人口结构,不断提高本土人才存量。

近年来,张掖市组建专家服务团,聚合市内外高校院所106名专家人才,组建10个专家服务团,“零距离”指导产业发展、服务农民群众,解决产业发展难题120个,形成联动示范效应。深化人才引领推动规模经营,精心筛选120个农民合作社,聚集人才要素,吸纳更多群众抱团发展,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路子。

值得关注的是,围绕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痛点堵点问题,张掖市加大人才“放管服”改革力度,制定出鼓励引导优秀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实施意见》,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人才下沉服务提供职称评聘、项目申报、评优评先等倾斜政策;出台农业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办法,允许兼职兼薪、合理取酬,引导以市农科院61%的科研人员为代表的300多名科技人才到乡村兼职服务。为一千多名农村实用人才发放补助20万元,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张掖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张掖市正在实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十业百社万才”计划,通过建“十团”、兴“十业”、带“百社”、育“万才”,构建形成高端人才把脉会诊、经营人才营销运作、技能人才生产管理的乡村产业人才格局,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08-05 【乡村振兴河西行系列报道(下)】 1 1 甘肃日报 c265105.html 1 破“土”而出 人才队伍壮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