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07月20日
第11版:阅读

【重推】

让美的光芒照亮万物

彦 植

如今,仍有人不知道美到底是什么,基于此,《美的常识:3000年来中国和西方美的变迁》系统梳理了美的常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打造了适合大众阅读的普及性美育读本。

本书用平实易懂的语言讲述“美是什么”,中西贯通,古今融合,在古老灵魂与现代思潮碰撞之间、传统之美与现代之美交相辉映中,展现了3000年来中国和西方美的变迁。

“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

大家都知道中国美学有八个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来自唐代大画家张璪的总结,也成了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造化”就是生生不息的万物一体的世界,亦即中国美学说的“自然”。“心源”是说“心”为照亮世界万物之源,世界万物就在这个“心”上映照、显现、敞亮。所以宗白华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人类不断地追问“美是什么”,但一直没有结果。因此,大家不再关心那个终极的、永恒的美本身,而开始关心如何审美。就本质而言,审美就是价值观的判断标准。当一个社会的年轻人大多对美有着极高追求时,那么,这个世界应该也坏不到哪里去。

《美的常识》一书共有6个专题。第一个专题为“美在神奇的古希腊”,分上下两讲。追溯古希腊美的起源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关于美的思想。第二个专题亦分两讲,提出中国美的两条线索,即儒家的秩序美和道家的自由美。以孔孟和老庄作为阐述对象。第三个专题为“魏晋风骨”。第四个专题又由东方转到西方,通过“美到底是什么”,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对美的论述,明晰了西方的审美意识和美学追求。第五个专题和第六个专题可谓中西融合,将中西美学对比,对美学、美育、德育、哲学等方面,提出“中华之美美在哪里”这一命题。

美,是立场,是世界观

美的定义是美学中最难的问题。在美学中,美是这样被定义的: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既离不开审美主体,也离不开审美客体,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因此美是抽象的,美感的世界是意象世界。

在《美的常识》中,通篇洋溢着哲理思考与精神追问。

书中的第四个专题“美到底是什么”,从康德开始,到黑格尔,再到马克思,有明显的哲学思辨轨迹。关于康德的认识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等,从纯粹美和依存美、自然美和艺术美、艺术和宗教、美育与异化等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论述和论证,为最终篇“中华之美美在哪里”的结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华之美美在哪里

作为美学的专业书和普及读本,作者概括了中华之美的四个特点:天人合一、仁礼相依、中得心源、中和温厚。

中国春秋战国美学与古希腊美学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中华美学大致以公元前544年季札观乐为标志,西方美学大致以公元前523年的毕达哥拉斯为标志,几乎同时臻于成熟,都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精神旨归却大异其趣。古希腊延续约650年就灭亡了,但古希腊美学提出的真善美统一的思想成为西方美学的重要传统,直到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出来才遭到了颠覆。而中华文明则是世界唯一延续至今并仍然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古老文明。先秦美学提出的真善美统一的思想在后世持续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使之升华到一个新阶段。

“美”是情感中神秘的一种

要正确解读美术教育与美育的基本精神,首先需要对“美术”与“美育”之概念进行溯源。清末民初,“美术”一词自日本传入中国,并经梁启超、王国维等人先后使用得以迅速传播。彼时所谓“美术”,是指“美的艺术”,是艺术的总称,是一种泛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随着白话文的兴起,“美术”的语义与所指逐渐变为与今天的“美术”一词含义相当,即主要是指造型艺术。

梁启超的美育精神是“趣味教育”,所谓趣味,即将美术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项基本娱乐活动,而且是一种高级娱乐活动。这种“趣味”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愉悦,是指一种昂扬向上的、乐观的人生态度与人生精神。王国维则提出,“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由此,他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明确提出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四育主张之第一人。蔡元培则在梁启超、王国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教育不仅是智育,即智识的教育,还应该有情感的教育,而这情感的教育就是美育。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对美育的阐释,都指出了美育的一个基本特质:无功利的情感教育。

根据作者在书中的判断,美学思维是一种哲学思维。美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哲学教育。它不似哲学理论那样枯燥,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在生命体验中感知美、发现美、探索美和创造美。

因此,在当下的书法、绘画教学中,老师不应仅仅教会学生如何临摹、创作,更应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和欣赏艺术之美。多侧重于“术”的教育,而忽视“美”的培育,那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美育和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知道常识,更要真正懂得常识。这一过程,就是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本身,也是情感积淀的过程。当情感积淀达到一定程度,则会产生审美愉悦,这就是美育之结果。

(《美的常识:3000年来中国和西方美的变迁》,周清毅 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07-20 【重推】 1 1 甘肃日报 c260754.html 1 让美的光芒照亮万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