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07月15日
第09版:健康

【医生手记】

心理因素影响口腔健康

杨 帆 邓中阳

刘大妈相伴多年的老伴走了,她一直闷闷不乐,常常对着老伴的照片流泪。最近几天她和儿子说嘴里干痒难受,还有刺痛,辗转几家医院,也没弄明白患了什么病。刘大妈症状明显,却检查不出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临床上这类患者并不少见,自述症状明显,但是各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无法给出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也不理想。仔细追问病史,患者一般都会有发病前或发病期间情绪波动大的经历,或一直伴有心理问题。

研究显示,人在面对较大压力时会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心理症状,包括焦虑、抑郁、恐惧等。另一种是躯体的不适,医学上称之为“躯体化症状”,有头痛、头晕,胸痛、心慌、胸闷、腹痛、腹胀等多种表现,会涉及循环、神经、内分泌、消化等多个系统。

口腔是人体感觉最敏感的器官之一,也会出现心理问题诱发的躯体化症状,如牙痛、舌痛、面部痛等。经过专家会诊,刘大妈最后被诊断为焦虑导致的一种口腔躯体化障碍,即灼口综合征, 属于“口腔心身疾病”。

据统计,每年“口腔心身疾病”的患者占口腔科就诊人数的10%左右。研究发现,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人群中溃疡发病率是正常人的4倍,且症状更重。此外,另一种口腔高发疾病——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咀嚼时疼痛、弹响和张口受限)的发生发展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成年患者中有20%-60%存在抑郁、焦虑情绪,而青少年中约65%的人有焦虑等心理问题。

心理异常是诱发“口腔心身疾病”的危险因素,同时也会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心理干预是此类疾病治疗的重要环节。最终,刘大妈经过心身同治的中西医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

“口腔心身疾病”的治疗强调从心身整体观念出发,对症+心理干预综合治疗,治疗中需注意:

及时就医 由专业的医生对身体进行系统检查并制定相应规范的诊疗方案,排除器质性病因。有原发疾病的,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若是由药物引起的疾病,要考虑更换或停止使用药物。

不适症状采取药物、物理以及外科等对症治疗 尽快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 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叮嘱其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遇事不急躁,避免焦虑、抑郁、激动等不良情绪,树立其治愈的信心。必要时可配合物理治疗、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以提高疗效。

劳逸结合,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保持口腔卫生,注意食物纤维与微量元素的摄入,少吃质地坚硬、油腻辛辣、煎炸熏烤等对口腔造成一定刺激的食物。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07-15 【医生手记】 1 1 甘肃日报 c259951.html 1 心理因素影响口腔健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