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3日,时任哈达铺公社党委书记王建庭(右)在公社党委召开的三级干部会上,宣讲关于“包产到户”的八条具体规定。
“高学兰养鸡”引发了一场“姓社”还是“姓资”的大讨论,时任省委书记宋平肯定了高学兰的做法。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83年12月12日至18日在兰州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38人,特邀代表7人。李子奇代表中共甘肃省第五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加强党的建设,实现战略转变,全面开创甘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出由49名委员、11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甘肃省第六届委员会;选举出由35名委员组成的中共甘肃省顾问委员会;选举出由39名委员组成的中共甘肃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甘肃省六届一次全委会选出中共甘肃省委常委13人;选举李子奇为省委书记,陈光毅、刘冰、贾志杰为省委副书记。
“两西”建设中,定西全民动员植树造林。
1977年6月,省委全面启动了以建设河西商品粮基地为重点,兴西济东,同时改变中部干旱地区面貌的“两西”建设工作,着手制定了河西商品粮基地建设八年规划和中部缺粮地区八年规划,目标是到1985年将河西地区建设成为商品粮基地,中部干旱县为主地区要达到粮食自给有余,农林牧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这一规划于1982年12月得到中央批准,并于1983年纳入国务院“三西”( 以甘肃定西为主的中部干旱地区、河西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建设范围。从1983年开始,甘肃省委按照“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路旱路都不通另找出路”的工作思路,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农业建设和区域性扶贫开发工作。
王万青(右一)为藏族群众看病。
玛曲县人民医院原外科主任王万青从繁华的上海来到条件艰苦的玛曲草原,几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牧民群众解除病痛,用半生的坚守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追求和丰硕人生,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陇人骄子。 曹义成供图
育种专家王一航培育马铃薯新品种。
引大入秦工程是一项大型自流灌溉工程,属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总干渠、干渠、支渠总长868.17公里,隧洞70座,年引水量为4.4亿立方米。一期工程可灌溉秦王川86万亩土地,安置移民8万多人,对改变甘肃中部干旱面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出重大作用。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旱作农业区大面积推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完善为起步,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为甘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打破“以粮为纲”单一经营的农业结构,紧紧围绕各地农业特色资源禀赋,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以特色换优势,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生产结构、种养结构、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