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07月01日
第T15版:风华百年 奋进陇原 特刊

改天换地

当年甘肃天水“三线”企业的职工宿舍。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央针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做出了备战备荒、建设“三线”的决策。从1964年到1980年的十几年间,规模巨大的“三线”建设在陇原大地展开,黄河上游刘家峡水电站,河西走廊上的“钢城”嘉峪关和“镍都”金昌,兰州市的连城至海石湾以铝、碳素、铁合金为主的原材料基地,“铜城”白银,年产130万吨原油的长庆油田,临夏的甘肃光学仪器厂均为“三线”建设项目。据统计,国家和地方围绕“三线”建设累计投资155.53亿元,新建、迁建和重点改造了156个企事业单位。“三线”建设增强了甘肃的经济实力,促进了省内资源的开发,使甘肃的工业体系更趋完善。

金川镍矿矿区。

1970年9月30日凌晨1时40分,酒钢炼铁1号高炉投产,炼出了第一炉铁水,结束了酒钢建厂无铁的历史。

20世纪70年代初,从各地抽调的长庆油田建设大军奔赴陇东。

5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大军和解放军、复转军人,从四面八方汇集长庆油田。八年会战,长庆油田实现原油外输兰州、年产100万吨的历史突破。

1958年9月27日,新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开工建设,1960年实现黄河截流,1968年安装设备,1969年第一台机组发电,1974年5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刘家峡水电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水电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位居亚洲第一。

在“三线”建设中,白银公司成为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

20世纪70年代兰州钢厂轧钢车间。

甘肃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省区之一。“三线”建设在甘肃历时十余年,在冶金、机械、铁路、石化、煤炭、电力、轻工业、科研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完善了甘肃工业体系。同时,促进了一批新城市群的兴起。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07-01 1 1 甘肃日报 c257814.html 1 改天换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