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许晓青
由黄建新执导,郑大圣联合导演的电影《1921》将于近期上映。电影以时代横截面切入的角度,讲述1921年13名平均年龄28岁的中共一大代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通过对这些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刻讲述,可以为观众呈现一段丰富的革命历程,展示一种澎湃着热血的向往和追求。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风雨征程中,共产党人的这种精神是一脉相承、贯穿始终的。”导演黄建新说。
除了13位中共一大代表外,陈独秀、李大钊、王会悟、杨开慧、高君曼等历史人物也都在电影《1921》中登场。电影以史实为依据,一方面给参演演员提供史料注解,另一方面也邀请党史专家进行指导,确保故事的架构和人物的塑造真实可靠。
黄建新介绍,《1921》在进行人物塑造时,力图通过史料更加准确触摸每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既做到精准的人物刻画,也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拉近观众和角色之间的距离。
“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上,我们把人物角色的性格和日常的交往细节相融合,使得人物的语言和行为都更扎实地‘落地’。”黄建新说。
从“数星星”到“沉浸式”观影
在红色大片中“数星星”,忙着辨认演员的面孔和姓名,已经成了不少观众的习惯。不过《1921》没有让观众停留在简单“数星星”上。
扮演中共一大代表的多名青年演员说,在片场“分分钟入戏”“入戏很深”。影片导演、监制黄建新说,创作《1921》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更好地把观众带回历史情境中去。
银幕上,青年毛泽东在上海街头飞奔,蒙太奇手法将观众带入他的回忆和美好憧憬。专家纷纷为这段合理想象点赞。“这能让不少观众第一次了解到青年毛泽东堪称一名‘体育健将’的一面。”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说。
令提前观影观众印象深刻的除了扮演青年毛泽东的王仁君,还有与王仁君有多场对手戏的中年演员张颂文。张颂文为了演好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下了很大苦功,其钻研精神令剧组后辈演员钦佩。
“还原”历史背后的情感与美学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当时中共一大代表李达和妻子王会悟还是新婚燕尔。
史料显示,李达和王会悟曾一度在环龙路(今南昌路)老渔阳里2号的《新青年》编辑部二楼朝北的房间借住,成为陈独秀上海寓所的座上宾。1921年夏,李达为筹备中共一大忙碌,王会悟也积极参与其中。
在影片《1921》中,李达、王会悟分别由黄轩、倪妮扮演。影片以这对新婚夫妇为视角,巧妙地打开石库门建筑二楼朝北的窗,片中人物看到的是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向往的邻家小女孩。这个美学意象的设置,既有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特色,又折射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美好情感和人文关怀,在影片尾声处还有一处呼应,得到了专家和观众好评。
片中,王会悟设法借用博文女校,妥善安排中共一大代表住宿的情节,在推进过程中也加入了一丝风趣幽默。
于初心使命中感受历史浩荡
《1921》不仅再现了百年前的上海,还试图呈现当时欧洲和日本的历史关联场景。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与当时的国际大环境息息相关。”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城市史研究专家苏智良说,《1921》给予观众一个更加全球化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党的创建史,革命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越是面对困难阻碍,党的成长越顽强。
该片联合导演郑大圣介绍,新冠疫情打乱了拍摄节奏,原定赴海外拍摄多个场景,后来不得不修改拍摄方案。其中,在日本的拍摄是通过视频连线方式进行的,由身在北京的中国导演团队远程指挥,日本当地摄制人员掌镜,最终完成拍摄。
为全力保障《1921》拍摄,上海电影集团下属车墩影视基地还等比例“复刻”了中共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博文女校等历史建筑。
上影集团董事长王健儿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上说,《1921》尽可能根据已知史料还原历史现场,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体现了当代中国电影人的工匠精神和使命担当。(本文图片为电影《1921》海报和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