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行长 王霄汉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金融业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农行甘肃省分行作为服务“三农”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将以助力全省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主线,持续创新产品模式,持续倾斜专项资源,持续提升服务质效,为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农行力量。
聚焦巩固成效 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农行甘肃省分行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深化金融服务,着力稳定脱贫成效。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全省58个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的5年过渡期内,贷款保持稳定增长。持续强化帮扶成效,通过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企业、项目等带动脱贫人口就业增收。保持脱贫地区网点总量稳定。通过新建迁建物理网点、优化升级惠农通服务点、开展移动金融服务等多种举措,延伸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质效。继续支持农户发展生产。农户贷款规模全额满足,信贷政策保持不变,利率优惠力度不减,信用贷款比例持续提升。同时,围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和农户综合经营需求,以“产业振兴贷”“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等为抓手,有效满足农户经营需要。建立农户信息档案,推进信用村信用户持续创建,实现农户用款线上申请、随借随还。对农民建房、购车等消费需求,依托“农民安家贷”“农民消费贷”等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积极提供金融支持。持续推进消费帮扶。借助兴农商城这一农行优势平台,积极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搭建面向全国农行5亿客户的销售渠道,力争把农副产品卖到全国各地,让小山沟更好联通大市场、好产品能够卖出好价钱,把脱贫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聚焦产业兴旺 持续提升乡村造血机能
农行甘肃省分行将把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作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点,倾力支持我省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全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在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面,对9大产业行业协会企业、“甘味”品牌企业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专班,逐一对接,全力扶持其做优做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对全省省级示范社和各地区市级示范社逐户对接,对有经营能力、有带动能力、有贷款需求的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在专业大户方面,积极支持从事规模化种植养殖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充分运用“惠农e贷”等特色产品,满足其生产经营融资需求。全力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围绕全省优质粮食工程和种业发展规划,积极支持种业基地建设和重点种业企业发展;围绕省委省政府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持续加大设施农业、旱作农业、戈壁生态农业等农业产业贷款投放;围绕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及园区内企业金融需求,制定整体服务方案,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围绕全省重点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积极为景区建设、农家乐和民宿提供融资服务;围绕全省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通过“小微e贷”“产业e贷”等产品,支持一批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和物流建设项目。全力支持全产业链发展。围绕核心企业上下游,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运用数据网贷、云链保理等多种服务模式,为上游种植养殖、下游深加工和流通销售等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全链条融资服务。
聚焦生态宜居 倾力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农行甘肃省分行将围绕全省乡村建设行动,积极提供信贷支持,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县域农村水、电、气、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项目和农田水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大工程项目,打通乡村建设“最后一公里”。探索创新服务产品模式。产品创新上,聚焦市政管网建设、专项债配套融资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重点领域,研发推出一批区域性信贷产品;模式创新上,积极探索债券承销、金融租赁、资产管理等非贷类金融服务方式,拓宽乡村建设的服务渠道。紧盯农村产权改革,加强在农村资产经营权、收益权、承租权等方面的抵质押方式创新,增强金融支持乡村建设的风险防控能力。提升数字乡村服务能力。以县域民生和乡村振兴特色场景服务为切入点,加快县域掌银发展和线上业务拓展,让更多的客户享受农行的现代化线上综合金融服务。扎实推进惠农服务点机具与收费终端的互联互通,加快实现对县域教育、县域医疗、乡村旅游、乡村流通等特色场景的有效覆盖。整合政府、企业、村民数字服务需求,着力提供智慧场景金融解决方案,将基础金融服务辐射延伸到每一个农民身边。
聚焦真实合规 坚决守好“三农”风险底线
农行甘肃省分行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牢牢守住风险底线,推动“三农”业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强化“信贷质量立行”理念,严把准入关口,做实贷后管理,坚决管住“三农”信用风险。做真农户贷款,以“产业依托、批量获客、交叉验证、团队作业、真实调查”为抓手,坚持“真主体、真生产、真需求、真用途”要求,依托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行政村对农户真实经营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建立以市县行为主导、网点协同的作业模式,实现批量化作业、集约化经营。建立现场检查团队,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农户贷款开展实地抽查,验证农户贷款真实性。加强与政府涉农部门的信息互联共享,加快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把握“三农”领域风险特征,构建风险分析模型和非现场监控模型,打造风险控制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平台。结合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工作,组建专业团队,深入乡村普及金融知识,加强金融风险教育,营造良好和谐的金融发展乡村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