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06月07日
第03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甘肃新媒体集团庆祝建党百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

山丹培黎学校:“为中国的黎明培养新人”

路易·艾黎

山丹艾黎纪念馆陈列的路易·艾黎、乔治·何克与孩子们在一起的雕塑。 新甘肃·兰州晨报记者 裴 强

培黎职业学院校区。

探寻初心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周尚业 周丹波 范海瑞 崔亚明 刘 成

一个新西兰人,却在中国工作生活了60年,以赤子情怀,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的十大国际友人”之一;

一所学校,以“为中国的黎明培养新人”的初心,历经近八十载,春华秋实,基业长青,愈加茁壮。

穿越历史的风烟,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甘肃省“荣誉公民”——路易·艾黎,与这所光荣的学校——山丹培黎学校,相依相偎,共同走过了那非凡历程、峥嵘岁月。

2021年3月中旬,记者来到张掖市山丹县,走进山丹培黎学校,探访那崇高的革命情怀、光辉的足迹。

信仰之光

“路易·艾黎是新西兰人,1918年,艾黎参加欧洲索姆河战役,在战场上,他第一次和由山东农民组成的中国劳工军团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这些浴血奋战的中国士兵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他对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大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山丹艾黎纪念馆讲解员梁馨予介绍说。

1927年4月21日,艾黎从新西兰经澳大利亚,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艾黎目睹当时旧中国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决心投入劳苦大众要求变革的斗争。1929年夏,绥远遭旱灾,艾黎利用假期去帮助华洋义赈会组织修建民生渠的工作。1932年去湖北武汉三镇进行水灾救济工作,为洪湖抗洪人民运送救济粮。当年,经美国朋友介绍,艾黎结识了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通过史沫特莱,艾黎与宋庆龄、鲁迅、茅盾等进步人士建立了联系。

1934年,艾黎受史沫特莱、甘普霖等进步人士的影响,加入了上海的第一个国际性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他不顾个人安危,支持中国共产党的秘密斗争。

“这幢位于上海愚园路22号1315弄4号的艾黎旧居,曾是掩护中共上海党组织秘密联络的据点,李克农、陈翰笙、刘鼎等中共党员,都在他家里住过。1935年的一段时间,中共上海党组织在艾黎寓所顶楼安装了发报机,与正在长征途中的红军保持联系……”山丹艾黎纪念馆办公室主任赵谦玺说。

在山丹艾黎纪念馆展厅内,一幅油画《洋老板》引人注目。这幅油画背后的故事是:1936年9月,受红军派驻西安代表刘鼎委托,艾黎到山西太原将红军缴获的地方钞票兑换成可以在全国流通的中央法币。当时山西是军阀阎锡山的地盘,兑换钱币十分不易,艾黎利用自己外国人的身份假扮成“洋老板”,冒着生命危险,将钱币兑换了出来。然后运到上海,电汇给西安的刘鼎,这笔巨款对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发挥了很大作用。

艾黎被人们熟知,和他所创办的培黎学校有很大关系,而要了解这座学校和艾黎,要从工合运动说起。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艾黎同埃德加·斯诺等共同发起工合运动,其主旨是在非敌占区将失业工人和难民组织起来,建立工业生产合作社,进行生产救亡,解决军需民用,支援抗战。

1938年,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工业合作社促进委员会。此后,艾黎赴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多次同周恩来等商讨工合运动的性质及作用等,工合运动得到共产党人的大力支持。为有效支持抗战,艾黎在陕北延安等地发展工业合作社,受到毛泽东和边区政府的支持,西北工合得到迅速发展。

培黎学校

随着工合事业的发展,渐渐出现了管理和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为此,艾黎开始创办一种新型的职业技工培训场所——“工合”培黎工艺学校。学校取名为“培黎”,取“为中国黎明而培训人才”之意。

1941年,艾黎在陕西凤县双石铺创办了西北地区第一所培黎学校。学校开始时只有建在山坡上的三间窑洞和十几名学生。因条件艰苦,缺少经费,校长、教师一个个相继弃职而去。1941年底,在宝鸡“工合”事务所妇女部工作的英国记者乔治·何克临危受命接任校长时,已是第九任校长。

后来,由于战争向西推进和严峻的政治形势,双石铺的办学受到干扰。1943年夏天,艾黎随同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李约瑟博士去玉门油矿讲学,往返途经山丹时,艾黎考察了当地的资源、地貌和风土人情,发现这里人民勤劳善良,矿产资源丰富,农牧业发展空间大,远离战争前线,又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是办学的“希望之乡”。

回到双石铺后,艾黎与乔治·何克商定将学校搬迁到山丹。艾黎和好友何克带着学生和工人,用马拉胶轮车携带学校设备,经过近一个月的跋涉,于1944年将学校西迁至山丹后,更名为“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山丹培黎工艺学校”。

“当时的学校地址在山丹发塔寺,现在的山丹县医院附近。艾黎带领师生一边维修建设校舍,一边安装机器设备,教学活动逐步展开。和其他学校不同的是,培黎学校主要招收贫苦人家的子弟入校,学生半天上课,半天实习。”赵谦玺说。

在办学实践中,艾黎设想发展分散的乡村工业是中国改变落后状况的一种途径,努力探索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半工半读、手脑并用的新型教育,提出“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宗旨,为中国培养技术人才。艾黎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他们(学生)不要把人可贵的两件宝贝——脑和手之中的任何一个因为不用而退化。”

为此,学校在探索创造性教育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山丹境内煤炭、高岭土、皮革、芨芨草等优势资源,建起了机械、煤炭、运输等20多个专业学科、生产小组,边学习边生产,相继办起了动力、制毯、运输、纺织、针织、缝纫、制扣、玻璃、陶瓷、造纸、印刷、化工、皮革、制粉、制糖、冶炼、机械加工等27个校办工厂(场),成功实践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学校办起河西地区第一座半自动化煤矿,在四坝滩上开发了两万多亩荒地,建了西北地区第一个机械化农场,还成立畜牧组,从新西兰引进了种羊,在四坝滩放养和培育,羊的存栏量最高达到700多只。”赵谦玺说。

在山丹艾黎纪念馆的陈列柜里,记者看到当年的《培黎工艺学校校歌》:“我们生活,我们学习,我们生活学习在培黎。纺织制革,钢铁机器、工业技术都具备,求知生产不相离……为新中国奠定工业建设的石基。”尽管居于偏远的戈壁滩,条件简陋艰苦,这激昂的旋律中透射出师生们艰苦奋斗、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纪念馆里,一幅幅老照片、场景还原图、课本、试卷、文件、各类产品,把人们带进那火热的办学创业的年代。纺织是学校当时最大的专业,在河西也是首创;学校建起了山丹第一所西医医院;烧制出山丹第一代洁白晶莹的陶瓷制品;第一台榨油机、第一辆自行车、第一个玻璃厂、第一个发电机;建成了河西最大的运输队;学校一度发展到近600人的规模……

不幸的是,1945年7月的一天,何克与学生打篮球时,不慎将脚趾碰破感染破伤风,病逝时年仅29岁。何克去世后,艾黎作为校长承担起了繁重的教学及管理工作。

何克的去世对艾黎触动很大,他迫切感到建立一所医院的重要性。1947年,在新西兰海外救济总署帮助下,艾黎和师生、当地群众一起,以“毛驴驮水”的创业精神,在山丹城南樊家大院建起了一所校办医院。学校把医院作为学生的实习场所,无偿为当地及张掖、武威等附近地区百姓看病。从此,山丹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西医看病做手术。

在艰苦的条件下,通过“工合”组织,介绍派遣20多名外籍教师、工作人员来校工作。国际社会在学校最困难的时期,给予资金、设备、食品、种羊、医疗器械、药品等多方面的援助。

山丹解放前夕,国民党残兵横行无忌,艾黎组织学生护校队到野外“拉练”,有力保护了学校资产和学生安全。1949年9月,学校调拨所有卡车帮助运送解放军,为接管山丹军马场、解放玉门等地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9年9月21日,山丹解放。山丹解放后,培黎学校的学生奔赴全国各地,利用所掌握的先进技术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培黎学校在山丹的办学实践,奠定了山丹乃至河西现代职业教育、工农业、医疗卫生的基础,至今仍惠及当地人民。

山丹情怀

1953年,受周恩来总理邀请,艾黎定居北京。从1943年艾黎来山丹办学算起,他和山丹当地民众生活了近十年时间,山丹也被他视为“第二故乡”。

定居北京后,艾黎非常眷恋在山丹工作和生活的美好岁月,在房间的墙上,挂着描绘山丹风景的油画,桌上摆着戴毡帽的山丹牧童娃的塑像。他说:“在山丹与青少年一起度过的岁月,是我一生中最快活,生活最充实的年代,我简直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也是一个正在进行学习的人。”

艾黎情系山丹,先后七次重返山丹。1980年,艾黎决定将自己一生收藏的3700多件文物全部捐赠给山丹人民。他在自传中写道,“山丹离都市远,那里的老百姓不容易看到,文物还是送到山丹好。”1982年6月9日,艾黎第六次回“故乡”山丹,专程参加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开馆典礼。同时,为了纪念缅怀他的老战友何克,促进山丹文化事业发展,艾黎决定在山丹修建一座图书馆。1984年9月,山丹培黎图书馆建成,87岁高龄的艾黎来到山丹,为新落成的图书馆剪彩,这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回到山丹。在艾黎的倡导下,1987年,恢复重建的甘肃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开学。

1987年12月27日,将毕生献给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事业、被誉为“中国十大国际友人”之一的路易·艾黎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邓小平为他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

艾黎在遗嘱中写道:“遗体火化后,希将我的骨灰先放一放,待有便人或朋友去山丹时顺便带去,撒在四坝的原野上,不要举行仪式……务请不要大张其事,这不过是又一名战士在行进中过去了。”艾黎一半骨灰撒在他曾经工作和居住过的山丹四坝滩上,另一半骨灰与他的战友乔治·何克安葬于山丹河畔的艾黎与何克陵园。

山丹县城东南,绿树环抱着艾黎与何克陵园……艾黎、何克,他们长眠在这里,静静地守望着这片深爱的土地,见证着她日新月异的变化。

走进山丹县城,不时可见艾黎为这座城市烙下的印记,艾黎大道、培黎路、艾黎纪念馆、艾黎国际大酒店……艾黎,已然成为当地一个醒目的文化符号和名片。人们用这种隆重的方式,把他深深地、恒久地放在心里。

历史回音

育才兴国 一路繁花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山丹培黎学校,这所有着光荣历史的学校,从“为中国的黎明培养人才”起步,不断开枝散叶,花繁果硕,春华秋实。

时序轮转,岁月更迭。1951年6月,山丹培黎学校由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接管,后转由燃料工业部西北石油管理局管理。1953年,山丹培黎学校迁至兰州,并更名为培黎石油技工学校,1985年改建为培黎石油学校。2003年,培黎石油学校并入兰州师专。2006年,兰州师专升格为兰州城市学院。

重建山丹培黎学校成为路易·艾黎多年的心愿。在他的倡议下,1987年4月21日,在艾黎来华60周年之日,恢复重建的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正式开学。90岁高龄的艾黎因身体原因未能参加开学典礼,专门从北京发来贺电,并应聘担任了学校董事会名誉会长。同年,艾黎与世长辞。

1994年,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更名为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1998年9月,学校被甘肃省教委确定为“省级示范学校”。2006年12月,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2015年,张掖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山丹培黎学校基础上筹建培黎职业学院。2020年9月,培黎职业学院正式招生运行,开启了这座有着光荣历史传统学校的新纪元。山丹培黎学校整体迁入培黎职业学院,2020年学校在校学生规模达2223名,是2016年的2倍。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丹县,考察山丹培黎学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路易·艾黎先生提出“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宗旨,对今天我们发展职业教育依然有借鉴意义。要继承优良传统,创新办学理念,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让我们全校师生倍感振奋,也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培黎职业学院院长彭东军说。

走进位于山丹县城的培黎职业学院,校园宽展美丽,教学设施先进齐全,这座新型的现代化职业学院朝气蓬勃。学校秉持艾黎办学时期“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宗旨,培养了大量实用技术人才。“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力争建成红色文化和国际主义精神教育基地,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丝绸之路职教名校。

位于兰州黄河之滨的兰州城市学院以建设城市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已发展成为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在校生上万人,设有18个二级学院和路易·艾黎研究中心等23个研究院(所),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学校校歌中唱到:“十里桃林英才云集,续写新传奇;手脑并用创造分析,高扬奋进大旗;为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续写新传奇,再创新佳绩……”

记者手记

手脑并用 实践创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通过集中采访和查阅大量关于路易·艾黎以及他所创办的山丹培黎学校的资料,记者注意到,这座学校诞生之初,就是为了解决当时面临的实际困难。当时,随着工合事业的发展,出现了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艾黎由此开始兴办学校做职业培训。

建校初期,山丹培黎学校的学生大多为流离失所的孤儿和当地贫困人家的孩子,学校办起了20多个生产小组,成功实践了“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山丹艾黎纪念馆讲解员梁馨予讲述了一则故事让人印象深刻:1949年9月,山丹县城解放,艾黎和学校师生紧急行动,用几天的时间,把此前拆散存放的汽车零部件组装成了20辆汽车,并将埋藏在四坝滩的48桶汽油、5桶机油支援给部队。由师生驾驶汽车,运送解放军指战员和军用物资,去解放西北重镇酒泉、玉门。

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一座技校可以在几天内快速完成20辆汽车的装配。不难看出,艾黎当时对学生的培训内容紧贴实际需求,理论紧密联系实践,学校甚至就可以秒变工厂。

后来山丹培黎学校的大批毕业生也验证了学校的教学实效。山丹解放后,培黎学校的首批毕业生伴随着新中国的建设进程,分配到全国各大石油基地,成为新中国石油战线和工业建设的骨干力量。

“艾黎提出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思想很超前,他鼓励年轻人从农村来,学好技术后再回到农村,建设家乡,这与当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培黎职业学院院长彭东军说。

在专业人士看来,艾黎“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教育理念,强调动手实践,也强调创造,这与我们当前鼓励创新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今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应大力倡导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行合一,既注重理论,勤于思考分析,又善于动手,敢于创造,勇于实践,使这一教育理念在新的时代不断呈现新生命力,绽放新的光芒。

2021-06-07 1 1 甘肃日报 c254263.html 1 山丹培黎学校:“为中国的黎明培养新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