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洋
创造一切有利于市场潜能释放和创新的集聚的条件,构建全省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新生态,推进甘肃中药材专业市场模式创新。
甘肃是全国道地中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且品种丰富、种植规模大、资源优势十分突出。以建链和延链畅链、强链稳链为总体目标,建立适应大生产、大流通的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体系,推动中药材专业市场模式创新,实现生产与交易良性分工、供给与需求动态匹配,是打通甘肃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和关键所在。
甘肃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具有良好基础。近年来,在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等一系列政策的有效推动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主体竞争力逐步提升,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呈现以下特征:以陇东南为主的中医药产业核心区形成,也成为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区;甘肃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已有很好的溢出效应,周边县市已经融入产业链;当前是整合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的窗口期。
目前,甘肃中药材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3%左右,但中药材和中药材饮片年交易量120多万吨、交易额230亿元,两类仅占全国销售额的5.4%。当务之急,是要提升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进专业市场模式创新。要围绕打造甘肃千亿元级中药材产业集群,通过强力有效的政策供给,创造一切有利于市场潜能释放和创新集聚的条件,构建全省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新生态,推进甘肃中药材专业市场模式创新。
加快建链,推进专业市场模式创新。要优化道地药材种植结构和生产布局,大力夯实种质资源,提升中药材品质,构建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道地药材生产体系,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创新协同体系建设。以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为重心,三大产区市场和十个产地市场为主体的区域自有品牌体系,要实现“实体市场”与互联网“无形市场”的双渠道融合,构建“互联网+中药材产业+供应链金融+现代仓储物流+质量追溯”现代数字化的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新模式。同时,通过地区间政府经济合作来整合国内供应链、完善国内分销网络,形成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促使本土企业依靠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升中药材全产业链的联动能力,推进产业集群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推动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的升级,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做优做活中药材专业市场。
延链畅链,扩大专业市场规模与体量。通过制度和效率改进的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国有企业混改,实行平台化、品牌化经营,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实现优势互补的合作新形态,破解生产链、技术链、流通链和企业的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流通链等相互衔接的制约因素,优化经济技术耦合度,构建横向和纵向融合的关系,将上中下游企业连接形成链式形态,促进分工演化和市场规模扩张,提升全链条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成度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确保产业循环顺畅,通过增强中药材产业高端链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扎实推进全国领先的中药材产业链现代化供应链。
强链稳链,激活多层次专业市场效能。甘肃是“一带一路”开放前沿,政府要集聚资源和力量,创造各类要素资源形成“洼地集聚”效应,依托国内市场拓展海外市场,联手国内大型制药企业,打造“一带一路”中药材产业合作区,建设中药材国家级产业园区,培育全球知名产业链高端。立足三大产地市场和十大产区市场的吸附力,引导现有企业提高中药材产地加工的集中度和标准化水平,逐步取消家庭作坊式药材加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对接国内外中药材上下游垂直领域企业项目落户中药产业园区,培育先进中药材加工集群和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园区,协同和技术攻关挖掘新的发展潜能,催生新型产业的根植和地区工业化,加快中药材在种植、研发、生产、流通、销售、服务的标准化操作进程,发展多样化、多渠道销售模式,延长中药材的生产链,激活中药材产业的经济链。
推进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信息化建设,通过全产业链创新形成“闭环”发展模式,促进信息在各环节的快速传递,确保中药材在各环节的安全生产,用大数据挖掘技术与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甘肃中药材市场监管能力,推动甘肃道地中药材产业链供应链全面升级,必将实现甘肃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兰州财经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