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05月24日
第05版:理论

【智库建言】

把握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

导 读

2021年第4期(总第65期)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和《纲要》的核心要义和逻辑主线,是贯穿“十四五”时期乃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的战略导向。本期智库建言我们组织了五篇文章,重点从新发展理念的再认识和系统观、促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乡村振兴有效机制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思考和建言,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思想新动力。

联系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赵昕

电子邮箱:gsdxzkjy@163.com

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王 伟

用好新发展理念这个“指挥棒”和“红绿灯”,切实发挥好新发展理念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指导理论和实践指南的作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在新发展阶段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构建新发展格局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真正学懂弄通新发展理念,创新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对新发展理念的再认识。新发展理念是在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对发展问题的整体性思考和回答,对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为什么发展这些根本问题的思考和理论概括,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揭示了发展动力的转换问题。协调是发展的和谐,揭示了发展中的整体与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绿色是发展的方式,揭示了发展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开放是发展的空间,揭示了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共享是发展的目的,揭示了发展的价值导向。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贯彻协调发展理念,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新布局。坚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推动绿色崛起新路径。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坚持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必须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形成对外开放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成果共享的治理新模式。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实践中要求我们,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创新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找准各级各层面的着力点和聚焦点。各地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可能,既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又抓住短板弱项来重点推进,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干,更不能为了出政绩不顾条件任性干。要协同发力形成合力,不能单兵突进,以偏概全。要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真正用好新发展理念这个“指挥棒”和“红绿灯”,切实发挥好新发展理念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指导理论和实践指南的作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在新发展阶段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构建新发展格局。

作者为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二级巡视员、教授

打造现代农村产业体系的基本路径

李含琳

精细选择中长期农村产业体系的打造方向和打造模式,加快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转型,加快注入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撑,高度重视企业发展对农村产业体系打造的重要性,努力打造新型农产品市场贸易渠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决策我省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和政策,一定要把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为重点。

精细选择中长期农村产业体系的打造方向和打造模式。一是进一步明确产业体系的打造目标,围绕“调专、调优、调高、调精”,对现有的产业门类、市场前景、环境条件进行重新评价,筛选出最佳的产业门类,提高农业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配置效率。二是注重产业升级,促进“一村一品”向“一乡一品”“一县一品”升级。三是做好产业空间布局。沿黄区域侧重于高效农业,大力发展温室农业和高原夏菜;河西走廊侧重于出口农业,培育出口农业基地;黄土高原区侧重于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梯田产业、绿色农业和草食畜牧业,甘南临夏侧重于高原生态养殖业。

加快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转型。一是产业发展战略要向立体型“产业+生产+经营”综合模式转变,既要巩固生产优势,更要开发新的农产品加工优势和贸易优势。二是注重运用工业化手段改造传统农业,解决好农业的发展手段、动力和活力问题,大力支持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生产模式的运用。三是围绕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生产方式的成长,扶持智能农业的生成。四是加快建立“经营主体+市场体系+进出口贸易”的新型生产体系。

加快注入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撑。一是按照国家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扶持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政策要求,把培育农村人才作为打造产业体系的前提条件,出台专项政策,扶持农村各种实用人才的成长,争取到2025年农村每个农户有一个实用人才。二是支持城市各界对农村的技术反哺,对所有评价为科技企业的都要有支持农业技术帮扶的任务要求,并且进行评估。三是要像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那样,支持农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对农业所有的技术运用活动都实行“惠农政策”。

高度重视企业发展对农村产业体系打造的重要性。为了保证高质量打造农村产业体系,必须确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基本思路。一是在战略上要明确,今后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由企业去依据市场选择产业和经营模式更加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二是利用各种途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合作、农户独资、引入城镇工商资本、将合作社改造成经济实体、家庭农场企业化等都是可行性极强的路径。三是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成长。目前全省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096家,争取到2025年,龙头企业能够增长到5000家左右,同时,农村科技企业、加工企业、贸易企业都有明显的增长。四是建立“投资+技术+生产+加工+贸易”型企业发展模式,通过企业来盘活农村的各种资源。

按照国家关于“产业链供应链”的战略导向,注重产业和产品的市场有效性问题,努力打造新型农产品市场贸易渠道,理顺流通体制,建立直销模式。根据统计,目前全省有省级农产品批发市场11个,县乡便民市场300个,商品配送中心270个,乡镇商贸中心71个,农家店22597个,全省已建成冷链保鲜贮藏设施350万吨。但是,虽然流通形式很多,高层次和进出口方面的流通平台还是比较少。根据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过长、成本过高的情况,要大力扶持直销农业的发展,支持产销、产企、产校、产超对接新型服务业。在城镇和工业园区支持建设中高档冷链设施,在中东部支持建设生态环保型冷链设施。

作者为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教授

完善生态风险应对措施

王文行

提升认知水平,加强相关研究,完善应急预案,提高专业水平, 注重绩效考评

甘肃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尽快完善生态风险应对措施,是减轻生态风险事件危害,提升我省“十四五”乃至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实效的基础性工作。

提升认知水平。以提高全社会的风险意识、普及生态风险事件应对基本知识为重点,在生态风险事件常发易发地区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各相关地区的政府部门应根据本地主要生态风险,委托专业机构制作主题鲜明的警示性标语、短片、海报等宣传材料,经常性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大众媒体发布,形成群体性的风险意识。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虑聘请有关专家或专业工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开放性的专题讲座,为机关、企业、基层工作人员和广大群众传播和普及生态风险识别、防范及有效应对的基本知识,提高单位和个人自我防护、自我救助的能力。

加强相关研究。以弄清生态风险事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制定防范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为要旨,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在生态风险事件典型、频发、危害程度严重的区域,由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积极主动与国家有关科研院所对接,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吸引其在本地设立研究站、试验区等现场研究基地,借用外部科研资源研究本地问题。各级政府的科技主管部门也可考虑设立生态风险专项研究基金,采用委托或难题招标的形式,资助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机构成立专门的课题组,选用精兵强将,开展专门研究,并尽快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中。

完善应急预案。以全面“预案化”为方向,制定针对各类生态风险、涵盖各级各地的应急预案体系,力争做到所有可能的生态风险事件都有案可依。在目前尚没有预案的地区、行业或部门,应委托专业部门以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为蓝本,以其他地区的同类预案为参考,在增加地方性“元素”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本地预案。对于过去已经制定的预案,要与时俱进,根据变化了的内外环境条件,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增加时代性“元素”,以不断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提高专业水平。以“特殊事件、专业应对”为要求,在生态风险事件的事前、事中及事后诸阶段,应对的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执行、控制等诸环节都应该全方位地提升专业化水平。在领导小组中,应该聘请本专业、本领域的专家作为副组长,赋予其一定的决策权和指挥权,直接在一线参与领导工作。在成员单位中,应吸收相关专业的研究机构,既作为咨询部门参与方案的制定,也作为职能部门从事现场具体处置等工作。同时,既要不断加强一线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学习、演练和积累,提高其实战能力,也要保持专业队伍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注重绩效考评。以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久久为功为目的,开展全领域全范围的绩效考评。参照发达国家和国内其他地区行之有效的做法,由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专门的生态风险应对绩效考评制度和实施方案,委托专业的第三方部门对生态风险事件应对所涉及的预案合理性、诸环节的有效性、物资储备满足程度、专业队伍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绩效考评。考评结果既可作为修改完善预案的依据,也可作为相关工作人员职务晋升和奖惩的重要参考。

作者为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努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

袁绍光

统一领导机制,高效工作机制,规划布局机制,产业发展机制,考核监督机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对甘肃而言,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上难度大、挑战多,要建设好五大机制,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统一领导机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我们必将面临新情况,遇到新问题,遭遇新挑战。为此,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要将脱贫攻坚阶段形成行之有效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落实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同时,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坚持帮扶政策有序调整,着重激发群众主体内生动力,实现政府推动引导和社会市场协同发力,推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高效工作机制。精准施策的战略思想和成功实践,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帮扶政策目标,而且能高效推进乡村振兴。在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和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工作制度,并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不断进行完善,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规划布局机制。当前,我们已经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阶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必须循序渐进,分阶段分目标逐步实现。对于脱贫家庭和地区来讲,脱贫摘帽离不开脱贫攻坚期内超常规举措的支持,必须遵循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对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不仅可以实现对脱贫攻坚成果的全方位拓展,还可以为已脱贫地区理清乡村振兴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在具体的发展规划方面,重点要落实好城乡融合战略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完善城乡布局结构,稳步推进乡村各类公共设施建设。

产业发展机制。针对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等不同乡村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制定乡村发展策略,分类推进乡村发展。利用乡村独有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盘活乡村各类生产要素,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注重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把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让文旅业成为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继续对脱贫地区产业做长期培育和支持,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和规模化。

考核监督机制。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离不开考核监督机制。一方面,适时组织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另一方面,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严重困难户要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着眼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作者为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党建研究所博士

坚持用系统观念破解发展难题

田云鹤

坚持前瞻性思考和脚踏实地相结合,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治本和治标相结合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运用系统观念分析和研判重大问题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坚持系统观念,是“十四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坚持前瞻性思考和脚踏实地相结合。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在认清形势把握大势的基础上未雨绸缪,综合研判,得出科学的预见和结论,才能把握主动、精准施策、正确应对。破解我省发展难题,必须要立足省情实际,将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置于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系统之内,把自身发展放到协同发展的大局中去,在上下左右、东西南北、前瞻后望、左顾右盼中,对我省的发展作出科学性预见。同时,对于已确定的目标,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推进,不折腾,不反复,久久为功。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导向是行动的指引和方向。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才能求真务实、行稳致远。目标导向就是要聚焦总体发展目标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问题导向就是要聚焦发展的难点、堵点、卡点,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通过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化解一个个具体矛盾达到发展的目的。坚持目标导向既不能偏离方向,好高骛远、舍近求远,又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注重观大势、谋长远,综合考虑我省发展的优劣条件,思考全局问题、思考战略问题、思考长远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紧盯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矛盾焦点,发现真问题、分析难问题、解决实难题。

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系统观念的整体与重点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密切联系的辩证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大的系统,如果不坚持整体推进,某一个领域可能就会成为“短板”,就有可能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其他领域的发展;抓不住重点关键,就找不准改革发展的突破口。破解发展难题,既要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的工作,又要注重把工作重点放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安全发展、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通过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工作的推进。将重点领域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抓手,需要把握重点领域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方面,就我省而言,重点领域中的主要方面,在于找准和解决发展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特别是要将优化营商环境和激活中、小微企业的活力作为“重中之重”。

坚持治本和治标相结合。认识系统结构、把握系统规律、发挥系统效能从而实现标本兼治,是坚持系统观念的价值指向和意图追求。坚持用系统观念破解发展难题,首要的前提就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原则方针始终不变,就是要着力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坚持治本和治标相结合,就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高质量发展,彻底破除陈腐思维,卸掉GDP主义的“紧箍咒”,套上高质量发展的“紧箍咒”。就是要综合考虑发展的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等系统性要素。就是要制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为我省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健康发展提供制度支撑,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作者为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2021-05-24 【智库建言】 1 1 甘肃日报 c251868.html 1 把握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