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东
四月的江南天蓝地绿,绚丽多姿。我们有幸来到自古享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嘉兴,参加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主办的“庆祝建党百年、品读五彩嘉兴”中国文化记者嘉兴行采访活动。
嘉兴,一个令人心潮澎湃的地方。它位于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和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中心,东接上海、西靠杭州、北依苏州、南临杭州湾,与宁波跨海相连。特别是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今年2月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中这样描述嘉兴:
“嘉兴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是党梦想起航的地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充分展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精神之基、精神之本。‘红船精神’就是其重要体现。”
字字千钧,力透纸背。
吴风越雨,千年传续。采访第一天,主办方安排我们首先从月河码头乘船,沿隋唐开凿的古运河前往南湖,登上湖心岛瞻仰“红船”。湖心岛畔垂柳如丝,湖面上烟波浩渺,按照当年中共“一大”代表乘坐的游船样式仿制的革命纪念船——“红船”,停靠在烟雨楼下万福桥旁,瞻仰凝望着眼前的“红船”,感慨万端,肃然起敬。热情好客的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嘉兴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蔡伟达可谓嘉兴通,一路讲来,难以忘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开幕。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法租界巡捕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嘉兴的一艘游船上举行。在眼前的这艘游船上,“一大”审议通过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选举产生党的临时领导机构——中央局,庄严宣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航船从此扬帆起航。
“我们瞻仰‘红船’,不能不说党的创始人董必武啊!”我们伫立在“红船” 岸边,聆听熟读党史的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丁振海娓娓道来。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的董必武,1886年出生于湖北红安,是党的“一大”13位代表之一,时年35岁,年龄仅次于何叔衡,位列与会者中的第二位年长者。一生与南湖“红船”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这在13位代表中是唯一的。
由于中共“一大”最后一天的会议是在南湖游船上召开的,因此,1958年党和政府决定在嘉兴筹建南湖会址纪念馆。1959年6月,嘉兴县委经过大量调查访问,仿制了一只单夹弄丝网船模型送中央审定。中央办公厅向毛主席报告,毛主席提议请董必武好好看看。董必武仔细看后指出,船模式样是对的,只是大了些,新了些,漂亮了些,还不够逼真,复原工作应该新工旧做。同时指出,当年开会的是一条极普通的游船,游船后面还带了一只小船。居住在北京的李达夫人王会悟也补充了“船舱内有一条夹弄贯通各舱”的细节。
就这样,在中共“一大”会议参加者董必武和中共一大南湖会议安排者王会悟的共同认定下基本确定,当年中共“一大”会议是在单夹弄丝网船上召开的,船后带一只拖梢船。船长16米、宽3米,前舱搭有凉篷,房舱设有床榻,一条夹弄把前、中、后舱和房舱贯通。客堂间的屋顶有气楼,篷悬明灯,摆放着四四方方的八仙桌和古旧朱漆的椅凳茶几,显得典雅朴素。1959年10月1日,纪念船建成,就停泊在湖心岛岸边烟雨楼前,供人瞻仰。之后,人们亲切地称这艘中国革命的领航船为南湖“红船”。
1964年4月5日,董必武乘火车从广东返回北京。途经嘉兴时他吩咐停车,其时正值清明,细雨纷纷。董必武携夫人何莲芝共游南湖,78岁高龄的他神采奕奕、步履稳健地游览了南湖,他登上“红船”,回顾中共“一大”召开时的情景,在仔细查看船舱内外后说:“这只船,我回忆是造得对的,造得成功的。”当天下午,董必武欣然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题诗:
“革命声传画舫中,
诞生共党庆工农。
重来正值清明节,
烟雨迷蒙访旧踪。”
我们凝视着湖心岛石碑上董必武先生遒劲有力的诗文,它道出了老一辈革命家回顾从南湖“红船”起航的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和波澜壮阔。
瞻仰“红船”的采访活动在不知不觉间过去,返回的船上,在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工作了20多年的秘书长王琴珍若有所思地说,回去我们好好写写“红船”。千年通达舒缓的古运河,穿流在人间最美的四月天,欢畅而和顺,富庶隽秀的两岸风光不断映入我们的眼帘,让我们陶醉。
奋斗百年路,扬帆再起航。
如今的嘉兴在“红船精神”引领下,坚持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在积极创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江南水乡文化城的道路上步履铿锵,步伐坚实。
我们仰望“红船”。
我们没有忘记来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