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05月18日
第08版:综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讲述红色故事 感悟初心使命

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演讲活动发言摘登

兰州战役中的营盘岭战役纪念雕塑。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南梁革命纪念馆外景。(资料图)

 故事

于无声处听惊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隐蔽战线的斗争对克敌制胜非常重要。

1946年10月,中共平东工委联络员吴友奎来临洮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发展熙宁镇公所户籍干事魏发科入党,并建立了平东工委临洮城区直属支部,吴友奎任支部书记,魏发科任支部副书记。至此,中国共产党在定西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陇右工委临洮城区直属支部诞生了。

在开展革命斗争中,共产党员们利用各自的合法身份向陇右工委领导提供情报和通行证件。魏发科就是其中一个。

此次采访活动中,我们有幸采访到魏发科的次子魏启明。他给我们讲起了父亲当时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同志们拿到县政府签发的身份证、通行证的故事。

当时,身份证、通行证大多有精细的编码,一证一码,没有证件寸步难行。魏发科利用熙宁镇户籍干事的身份,机智巧妙地把共产党员或要发展的进步青年的证件夹带入需要印编码的通行证中,顺利得到合法印章编码,最终巧妙地取得了100余张身份证、通行证。与此同时,魏发科积极发展党员,考察进步青年,利用户籍工作刺探敌情,为陇右工委党的力量发展壮大作出了卓越贡献。

2020年12月,98岁的魏发科老人因病去世。在谈及父亲时,魏启明不禁潸然泪下。他告诉记者,父亲一生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团结带领劳苦大众和进步人士抗日救亡、与敌斗争,为临洮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始终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积极推动全县农业、科技、教育等事业发展。

我们常常感叹影视作品中惊心动魄的情节,但面对面聆听这些故事,能够更真切感受当年共产党人的坚毅、胆识和气魄。

这群“神秘人”是党的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他们隐姓埋名,鲜为人知,孤身一人担负重任,以坚定信念为党的事业赴汤蹈火,于无声处听惊雷;他们深入虎穴,大智大勇,体现了共产党员的赤胆忠诚,于无形处建奇功。

他们的事迹永载史册,他们的精神同样不朽!

感悟

沿着红色足迹 追寻初心使命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洁

这是一次见证初心的“红色之旅”,也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洗礼。这不仅是一次践行“四力”的基层一线采访,更是一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党课。

波澜壮阔的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陇西的山山水水,留下了光辉的足迹。陇西,是红军长征过境部队多、驻扎时间长、开展革命活动丰富的县之一。红军长征两次过境,在这里播撒下革命的种子。

中共陇右秘密交通联络站——“赵家店”联络员、杨友柏的妻子赵菊芳,曾多次面对敌人的刺刀,遭受敌人的毒打,她无所畏惧、坚贞不屈,用血肉之躯守护交通联络站的安全;倾海山、王炳全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敌人对他们用尽酷刑,但他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为革命的成功和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采访中,我的内心被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组组震撼人心的图片,一件件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所充盈着、激荡着,共产党人用血汗和生命,在那段不平凡岁月里书写如山的信仰、如磐的初心。纪念馆里,那些斑驳的文物见证着无数英烈为人民解放事业前仆后继、不惧牺牲的革命初心,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不畏艰险、坚定乐观、求真务实的革命精神和一切为了人民、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时时昭示着今天我们前行的足迹。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学习他们忠于党和人民、坚守信仰信念;学习他们严格管理自己,为了理想努力拼搏的品格;学习他们冷静沉着、足智多谋、坚决执行任务的决心和勇气。

红色的足迹汇成革命的道路,红色的旗帜指引前进的方向。回顾走过的路,不忘来时的路。时代在变,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没有变,党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的步伐铿锵。今天,我们沐浴在党的光辉下,要更加珍惜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革命成果。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作为一名记者,我要牢记历史,自觉践行初心使命, 将革命精神融入血脉,做好红色传承人的同时,立足本职工作,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故事

继承兰州战役中的革命精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兰州战役的故事,与几座山岭有关。主角却是千万普通将士,如今河山大好,却离不了昔日高山之顶、河浪之上英雄的浴血奋战。

兰州战役,作为西北战场的最后一个全胜之战而载入史册,但也打得艰辛。

窦家山血战持续7个多小时,打退敌人反扑20余次,我63军将士们饥肠辘辘,用超常的毅力坚持到打开兰州东大门;65军激战古城岭,敌人从漫山遍野冲下来,我军打上去,来回拉锯20多次,阵地前的血流成了小河;营盘岭上是钢筋水泥浇筑的明碉暗堡,且挖有壕沟,铁丝网和梅花雷密布,在这里,红旗七落七升;夺下沈家岭,解放兰州便只差“一箭之地”,4军恶战于此,参战老兵李振朝说:“沈家岭的山峰,都被打矮了两米。”

……

采访过程中,我听闻的一些故事,足以助我管窥兰州战役中的伟大革命精神。

先讲讲王立功。王立功是步兵第十一师三十一团二营六连的排长。我们19岁时,尚在书页间找寻人生梦想,而他19岁,在兰州战役的战火之中守护坚定信仰——胜利,要胜利!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左眼穿进头颅,经战友抢救,他才得以幸存。到了晚年,王立功的大脑严重萎缩,对日常事务经常遗忘,但当有人问他,“你打过仗没?”他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打过!”“在哪儿打的?”“沈家岭!”

胡兴国从小生活在榆中县,有次放羊发现马家军在古城岭上埋地雷,他便悄悄记住埋雷点。后来,他自告奋勇当65军向导,带着部队避开雷区行进。战斗突然打响,他留了下来,拿着解放军的一把战刀,与敌人拼杀三个昼夜。战争结束,胡兴国每年都要看望牺牲的战友,就算年逾九十,也是如此。

还有曹德荣,一个牺牲后遗体都无法找全的英雄。他是第六军十七师的一名指导员。25日凌晨,我军开始攻打营盘岭,但峭壁挡住了先头部队去路,爆破组轮番爆破3次,均未成功。战斗每胶着一分钟,都会对我军造成不小的伤亡。于是曹德荣抱起三个炸药包,冲向峭壁,高高托起炸药包、决然拉开导火索。火光一现,峭壁被炸成一个斜坡,解放军们冲上去占领了敌阵地。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几番搜寻,只找到一只手,手指上,拴了许多手榴弹和炸药包的拉火环。

此次采访,我走入厚重的红色历史里,脑海中英雄的形象愈渐清晰。我更加坚定了秉承前人精神、一往无前不懈奋斗的决心。正所谓,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感悟

让生活美好,让生命绽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感人、感动;震惊、震撼……采访兰州战役,带给我很多心灵的触动。

1949年的兰州战役,第一野战军以伤亡8700余人的代价,歼敌2.7万余人,消灭了马步芳集团的主力,为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解放铺平了道路。

兰州,因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和大量的水泥碉堡群、暗藏的机枪火力点等工事,在国民党马家军看来,就是一座“不可攻破的铁城”。

借着身子倒下的重力,把红旗牢牢插上山头,践行“人在红旗在”诺言的旗手周万顺;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将炸药包扔进枪口,并用身体堵住枪口,炸飞碉堡的战士李应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第一野战军将士,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将“不可攻破的铁城”这句“狂言”击得粉碎。

我常想,每一个都是那么年轻而鲜活的生命,他们多想活着呀,活着孝敬父母,养育儿女,娶妻生子,活着看春暖花开,看雪花飞舞。

可为什么,他们义无反顾,选择了彻底“忘我”?

在兰州战役期间,彭德怀讲的一番话给了答案:“我们就是要把人民从水深火热的旧社会解放出来,让人民当家做主,过上和平幸福的日子。”

他们“忘我”,是为了更多的“我们”,更好的生活在这更美好的世界。

选择、理想、信念、精神——穿过历史的隧道,回望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容,我真正懂得了这几个词的庞大内涵——

选择,人生不就是一次次选择的过程吗?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不必生死抉择,可每个人生阶段,每个十字路口,甚至每一天的度过,如何选择,既考验人生,也定义人生;

理想,既要远大,又要立足于做好自己的事,每一天的事,每一件事;

信念,既要高大,又要善于努力上进,做到每天都有新进步,在每一个明天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精神,既要伟大,又要做一个生活有追求,处事有底线,懂取舍的人……

生命、理想、信念、精神,其实并不是高、冷、硬的抽象概念,是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冒起腾腾热气的油盐酱醋茶,是可以让我们的生命绚烂绽放的空气、水和阳光。

感恩先烈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如此美好的和平时代。把握当下,珍惜当下,让生活更灿烂美好,让生命璀璨绽放吧。唯如此,山巅之上英烈们的血才没有白流,九泉之下,他们也才会含笑而眠。

2021-05-18 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演讲活动发言摘登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1 1 甘肃日报 c251084.html 1 讲述红色故事 感悟初心使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