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涓
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努力历练政治领悟力,切实增强政治执行力
历史是教科书,也是营养剂。从古田会议,到遵义会议,再到延安整风运动,无不深刻表明一个道理:“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把准政治方向,提高政治能力,永葆政治本色。
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进入新时代的惊天动地,这一历史进程反复证明: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把握政治上的主动,要从提高政治判断力入手,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要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基本出发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深刻认识我们党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从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高度思考问题,进行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做到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增强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始终,以政治上的加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引领带动党的建设质量全面提高。
努力历练政治领悟力。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历程,是用鲜血、勇气和智慧创造辉煌的百年,也是不断增强政治领悟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的百年。政治领悟力既决定着我们谋划工作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也影响着我们的境界、胸襟和命运。要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通过对党史的学习,把党在历史上所走过的路搞清楚,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思想旗帜、精神旗帜,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党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越是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和战略定力,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必须全面贯彻实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从党的政治路线出发,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做到领会不偏差、落实不走样,既为一域争光,也为全局添彩。要坚决站稳政治立场。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始终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高度统一起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用党员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
切实增强政治执行力。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无数共产党员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在不同岗位上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鲜明而集中地展现了历史担当者的政治执行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新挑战,政治执行力的强弱,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关重要。要自觉同党中央精神对标对表。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上深化认识、强化认同,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向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方略看齐,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坚持局部服从整体、小道理服从大道理。要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对事关道路方向、战略全局、前途命运等原则性问题,要主动拿起政治“望远镜”“显微镜”“透视镜”进行观察,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决不能有半点含糊,要理直气壮地举旗亮剑,针对政治意识不强、政治立场不稳、政治能力不足、政治行为不端等突出问题强弱项补短板,做到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要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作为。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努力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不断锐意进取、担当作为,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