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04月30日
第11版:艺术

【视点】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云淡风轻

渭水边

绿洲锁黄沙

晚 归

陇山新绿

郭殿声

对艺术家来说,故乡或者早年记忆都会对他的成长带来深刻影响,它们深植于内心,酝酿并发酵出艺术家最基本的特质。由此,捕捉生命中熟悉的事物,记录日常生活里的美好瞬间,就构成了艺术创造与审美的源泉,同时也成为推动绘画语言探索的原动力。但是,艺术的创造过程体现了复杂多元的美学追求,它对艺术家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中国绘画自古以来就具有双向表现取值,既关注对客观物象的表现,同时也关注绘画形式语言自身结构的特性。优秀的画家总是能在二者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笔墨是中国绘画独特的艺术语言。笔墨以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形式美韵味赢得了人们的共鸣。当我们把水墨画作为表达生命存在的艺术语言来学习,笔墨的研习就成为客观物象与艺术意境转换中重要的一环。对笔墨形式语言的理解和获得,必须基于对古代画论、画作、书法的品读和临摹,并将其融入自身绘画实践中,逐步体会、理解,进而掌握与提高,最终实现笔墨的自由表达。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无线者非画也”。“线性造型”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绘画形式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绘画的线条审美,基本是中国书法线条审美的延伸,只是中国画中的线条视觉呈现较之书法更为丰富而活泼。中国画线条的魅力,除完成外形特征勾勒,更在于线条是画家在作画过程中的一种精神气质的高度凝练。那粗细转折、提按顿挫,最大限度地展现了柔性毛笔所能呈现的物质姿态和画者心理与情感的律动节奏,这种心理情感与独特审美,使线条成为中国绘画表现中数千年延续的传统。因此保持、丰富和发展国画线条的表现力,现在和未来仍然是中国绘画的主要课题。

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成为中国画创作的心法,而写生则可被认知为实现这一心法的重要途径。写生的艺术观念从画家熟稔的现实生活中寻找题材,获得灵感,因为质朴的或者原生的现实情境蕴含了鲜活而生动的审美意象。写生具有记录功能,但绘画有其自身语言特质,具有对自然物象幻化改变来适应审美的一面。因此,写生必须饱有画者“感悟”“捕捉”和“表现”的能力。只有从日常生活中多角度地主动发现、感悟和体会,才能真正让创作生动起来。

自隋唐以来,中国绘画有了明确的绘画分科,但这不应该成为画家创作题材选择的壁垒。优秀的创作,是画者人生体验与综合修养的直接映射,由此一专多能、深厚而多变的语言表达能力则是必修之素养。不囿于分科,锤炼技艺,自由表达,这是更高与更本质的追求。

在中国画创作中,继承传统亦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传统是根基,是源头活水,我们除继承前人优秀的文化传统外,还应积极回应时代的召唤。把对于时代使命的思考和对精神品格的追求,贯注于构思、创作和探索中,以当代的审美观念、时代精神去拓宽对传统的研究。这种对传统带有时代特征的再认识,必将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勃勃生机。

艺无止境。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只有不断学习、发现、感悟和创作,才能在艺术创作中真正达到“渐上高楼,远望天涯”之境。(本文美术作品为郭殿声创作)

2021-04-30 【视点】 1 1 甘肃日报 c248472.html 1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