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巩炜 吴梦寒 洪文泉 陈多 杨唯伟
新甘肃·兰州晨报记者 熊园
哈达铺,是陇南市宕昌县的一个小镇。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经千难万险后的绝处逢生之地。
在哈达铺,长征中的红军不仅得到了物资和兵源补充,还从这里得知陕甘有红军和根据地的重大信息,从此开启了落脚陕甘暨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征程。
阳春三月,采访组走进哈达铺,重温红色历史,感受红色精神。长长的红军街,错落有致的古老民居,纵横交错的小巷,一切都还保留着当年的原貌。
长征“加油站”
“到达哈达铺之前的一年里,红军可谓是九死一生。哈达铺,可以说是红军的红色加油站,也是重要决策地。”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办公室主任赵王林这样介绍。
到达哈达铺之前的一年里,从1934年10月,红军第一支队伍渡于都河出发,一路经历了国民党各部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的严酷环境,大大小小的战争,缺衣少粮种种困顿。就在到达哈达铺前两天,1935年9月16日,刚走过茫茫草地的红军,又在腊子口与敌军激战。到达哈达铺时,部队人困马乏已至极限。
据《彭德怀自述》记载:“就在红军往哈达铺走的行军途中,就在已经闻到了阵阵麦香的时候,有同志无缘无故倒地死了。”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这时,哈达铺张开温暖的怀抱,给了疲惫至极的红军一次养精蓄锐的机会。1935年9月18日,红军先头部队到达哈达铺,发现这里物质丰富,民众十分拥护红军。
“三个半月来脱离群众的痛苦现在改变了。”先头部队立刻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电传中央红军。9月21日,中共中央进驻哈达铺。
吃是当时头等大事。在哈达铺长征纪念馆一面墙上写着的“大家要食得好”6个大字。这是进驻哈达铺时,红军总政治部提出的口号。听到这句话,每个战士的心都激荡起来。
赵王林介绍,当时哈达铺是商贸重镇,店铺林立,繁荣富饶,而且物价便宜。一头百十斤重的肥猪只要5块大洋,一块大洋可买5只鸡,一毛钱能买10个鸡蛋。
红军给战士每人发一块大洋,让大家改善伙食。于是,杀鸡、宰羊、烹牛,一路风餐露宿、九死一生的战士们终于吃上了几个月来的第一顿饱饭。
作家成仿吾是长征的亲历者,他在《长征回忆录》中写道:“每个伙食单位都买了羊肉和白面,几个月不吃油盐的指战员,都痛快地吃了几顿饱饭。总政治部还通令各个伙食单位,请驻地周围的老百姓会餐。各伙食单位都有一两桌客饭,请来一二十个客人,男女老少都有,你劝我让,热闹非常。”
哈达铺长征纪念馆资料记载,哈达铺在1935年9月支援红一方面军物资统计为:食盐20000斤,粮食200000斤,食用油5000斤,骡马1000匹,中草药1500剂,猪羊鸡750头(只),蔬菜3000斤……队伍在哈达铺得到充分补给。
1936年,当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长征来到哈达铺,当地群众不但为后续红军提供大笔的物资补给,还组织苏维埃政权和游击队支援红军。8月9日至10月4日,红二、红四方面军在哈达铺活动将近两月时间,休整兵力,筹集粮饷,宣传抗日主张,建立了46个区、乡、村苏维埃政权,还成立了一支2000多人的哈达铺游击队。
后来,杨成武将军回忆这一段历史时说:“哈达铺是红军长征路上名副其实的加油站。”
重要决策地
“饥饿是最致命的东西。但对于红军来说,比饥饿更致命的,是长征跋山涉水,到底要走到哪里去。”赵王林说。
1935年9月12日,俄界会议决定继续坚持北上的战略方针,用游击战来打到接近苏联的地区,创建根据地。但怎么走,是个问题。
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军情和信息尤为重要。红军一进哈达铺,侦察连从哈达铺邮政代办所收集《大公报》《中央日报》《山西日报》《晋阳日报》等报纸。
《大公报》上一则消息,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不赤化,完全赤化者有八县,半赤化者十余县。”国民党气急败坏的“剿匪”新闻,此刻成了中央红军眼中天大的好消息!
陕甘不仅有红军、有游击队,更有一大块革命根据地。这个好消息,把毛泽东的目光和长征目的地,从“到中苏边界去”转到了陕甘根据地。
1935年9月22日上午,在哈达铺下街村关帝庙,召开了中央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在这次会上,毛泽东作了《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政治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到陕北去”。会议决定率领红军到陕甘宁边界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将红军第1、3军和军委纵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号召全体指战员积极拥护中央决定,充分做好北上准备。
话音一落,会场一片欢腾。时任红一师宣传科长的彭加伦,听到中央决定北上陕甘边区的消息后,激动万分,连夜创作了《到陕北去》的歌曲。
“陕北的革命运动大发展/创造了十几县广大根据地/迅速北上会合红军二五、二六军/消灭敌人,争取群众/巩固发展陕北红区建立根据地……”
到陕甘边界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是红军在长征路上的又一次伟大转折,这一伟大转折,对推动全国民族抗日运动高潮的到来起到了关键作用。
开国上将肖华,后来曾作一首《回忆长征》:“红军越岷山,哈达大整编。万里云和月,精兵存六千。导师指陕北,军行道花妍。革命靠路线,红星飞满天。”说的就是这段脍炙人口的往事。
军民鱼水情
哈达铺,是红军长征史上不可或缺的部分。80多年过去,这里的一切,依然和红军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义和昌”药铺,曾住过毛主席和张闻天,“同善社”里曾经住过周恩来,关帝庙曾开过红军干部大会,“张家大院”是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邮政代办所”里,曾找到那张决定命运的报纸。这一切,既遥远又亲切。
98岁的周尚仁,住在红军街。他是当时的亲历者。“红军战士到来的时候,我才是个12岁的娃娃。乡亲们听到有军队来了,都吓得要命。红军说,乡亲们不要怕,我们不拿你们的东西,和你们是一家人。”周尚仁说。
周尚仁家客厅墙上,挂着一幅他手书的毛泽东《七律·长征》。他爱书法,尤其爱写毛主席诗词。周尚仁常常自豪地说,“我亲眼见过毛主席,亲耳听过毛主席的讲话。”红军在关帝庙开干部大会的时候,小小的他就挤在戏台旁看热闹,不懂主席讲的话,只知道和战士、群众一起鼓掌欢呼。
周尚仁回忆,红军和大家常见的军队不一样。这支队伍衣服单薄破旧,颜色五花八门。鞋子更是千奇百怪,有的穿着草鞋,有的鞋子是用布条编的。但纪律严明,无论首长还是战士,态度都很和蔼,经常拉着群众的手嘘寒问暖。很快,乡亲们的戒心打消了,都开始拥护这支队伍。
当年,几个红军女战士就住在周尚仁家东厢房。“女战士吃住都在我家,经常帮忙干活,还跟着我奶奶学做凉粉。”周尚仁说,女战士们闲暇时教他唱红军歌曲,有些歌曲他到现在都还记得。
后来,红军离开时,一位女红军患上痢疾,留在周家养病。经过一个多月的悉心调养,女红军养好了病。她出发寻找队伍,后因迷路又折返哈达铺。而她不知道,危险此时也即将到来。
1936年冬天,国民党军鲁大昌部发起“清乡”行动,不仅刚刚建立的区、乡、村苏维埃政权和工作人员遭到清洗,许多为红军办过事的村民也没能幸免。
一时间血雨腥风,满城皆惊。为了掩护这位女红军,周尚仁的奶奶冒着杀头的风险,把女红军藏在洋芋窖里,这才躲过一劫。
在哈达铺,像周尚仁的奶奶这样掩护过红军的村民还有很多。几乎家家都有一段和红军鱼水情深的故事。
经过时间的淘洗,当年的亲历者只余周尚仁老人,但动人的鱼水故事和不灭的红军精神,依然在红军街流传着。每个人的心里都永久地珍藏着一份红色记忆。
红色基因也让哈达铺更加红火。红军在哈达铺的驻留,为这座古镇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迹和感人的红色故事,如今这些丰厚“红色”底蕴正变成促进哈达铺发展的最强动力。
历史回音
长征精神永远闪耀
赵王林
长征在哈达铺的历程,虽然短暂,但意义重大。中央红军和二四方面军不仅在这里得到了物资和兵源补充,尤为重要的是,中共中央在这里得到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讯息,决定挥师陕甘,为长征落脚点给出了最后的答案。
红军长征的革命精神也永远地留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激励着陇原儿女顽强奋斗,在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发展过程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美乐章,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坚定信念。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红军就不可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险阻,就不可能跨越雪山草地,征服娄山关、腊子口,从而顺利到达哈达铺。
依靠群众。红军在哈达铺及时制定、坚定贯彻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平等的主张,赢得了各族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勇于决策。在哈达铺,中共中央依据国民党报纸提供的陕北革命形势发展的新情况的讯息,及时作出战略方针的调整,开启了党在陕甘地区落脚、发展、壮大、成熟,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
开创新局。在哈达铺,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发展的重大变化,从生存与抗战两方面入手,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极具深刻影响和富有成效的政策策略转型。
新时代呼唤新的时代精神。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新长征路上,我们要进一步践行好长征精神,既要确立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又要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始终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敢于实践,勇于担当,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其勃发全新的时代生机,为建设美丽新甘肃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作者系宕昌县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办公室主任)
记者手记
向着未来 信念坚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进行的长征,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国革命史的光辉篇章。
回顾长征壮举,让我们不得不陷入思考:红军何以能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各种物资极为匮乏、敌我力量极为悬殊、战争形势极为残酷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尽管风雨如磐,尽管前途未卜,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也正是有着坚定的信念,红军得以行至哈达铺,这个被比作长征路上“加油站”的地方,历经千难万险后绝处逢生。
在哈达铺,红军得到了困顿至极后的物资和兵源补充,建立了以哈达铺为中心的苏维埃政权。
在哈达铺,队伍得知了陕甘还有红军和根据地的重大讯息,从此开启了落脚陕甘暨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征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追随红军长征的脚步,我们深切感受到: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精神力量,是激励和支撑红军将士战胜艰难险阻的重要因素。在哈达铺的采访,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党的领导下,必将迎来光明、美好的明天。
进入新时代,面对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顽疾”,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信念和意志与贫困作斗争,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抗击疫情重大战略成果。
回顾历史,我们一路脚步铿锵;面向未来,我们始终信念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