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星期五
2021年04月30日
第04版:红船领航 初心不忘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平凉篇

平凉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奋力谱写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的时代篇章报道之四

静宁县建成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崇信县锦屏镇平头沟村油菜花海。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郑娟

现代化种植工厂——崆峒区泾河川区蔬菜产业园。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朱元军

灵台县西屯镇店子新村小康屋。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夏建平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平凉市委宣传部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周尚业 周丹波 朱宇鲲 东知布 田丽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平凉市通过实施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壮大特色产业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家园等举措,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助力乡村振兴。

特色产业硕果累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山川田畴风景如画……平凉通过不断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路,一个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在平凉大地逐步崛起。

抓党建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

依山傍水,兴趣采摘、游乐设施,一座座温室有序排开,走进华亭市安口镇朱家坡村,田园牧歌式的美景让人如在画中游。

谁也不曾想到,昔日的朱家坡村,村班子软弱涣散、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产业薄弱、精神生活贫乏,全村硬化路不足2公里,40%的群众居住在土坯房,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2600元。

三年前,朱家坡村借助平凉市融合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和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以党建为抓手,兴产业、树形象、促振兴,成为农村党支部融合推进的先进典范,摘得产业发展“明星村”、农村春晚“品牌村”、党建引领“示范村”等荣誉。

朱家坡村农民朱兴明原本是一名修理工,在村干部的动员和村“两委”的支持下,2018年秋,他回村承包了4个大棚,种植草莓、礼品西瓜、甜瓜等,从设施农业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了瓜果种植的“土专家”。如今,他已加入党组织,种植规模扩大到14座大棚,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

“我们着眼于推动全村产业发展和群众致富需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在建强支部堡垒上狠下功夫。”朱家坡村党支部书记孔彦荣说,这几年村里充分发挥支部带动作用,依托绿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持续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规模。至目前,全村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230亩,蔬菜大棚扩建至138座。

如今,朱家坡村逐步探索出了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模式,群众人均纯收入4800元,村级集体经济累计达到50万元。

这是朱家坡党支部实施“村党员干部带富”,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提纲挈领,方能纲举目张。

平凉市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配齐配强班子,不断提升素质和示范带动能力,扎实推进村干部专职化管理工作,公开考聘专职化村党组织书记438名、大学生村文书985名,实行“一肩挑”村1373个,整顿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123个。

至目前,平凉市建立村村、村企、村社联合党组织157个,产业链党组织40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361个,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

壮大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更是农民致富的抓手。

泾河流域农民自古就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和丰富经验,“十三五”以来,崆峒区按照《平凉市国家蔬菜产业园总体规划》,大力实施泾河川区设施蔬菜整川推进工程,构建了以“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全区蔬菜产业向集约化、产业化、园区化、规模化发展。

从平凉中心城区沿北大路出发一路向东,垂柳摇曳,泾河两岸日光温室座座相连,形成规模产业带,温室内绿意盎然。

在崆峒区四十里铺镇上湾村设施蔬菜基地里,刘建华夫妇正忙着采收草莓。2020年8月,四十里铺镇上湾村设施蔬菜基地建成投入使用后,长期在陕西种植草莓的刘建华回到家门口,一家三口齐上阵,一口气承包了12座温室,全部种植草莓。

“去年12月草莓就上市了,粗略算了一下毛收入已经过14万元了。”刘建华说,草莓下种、打蔓、集中采摘的时候,一家人根本忙不过来,还要在附近村里找一些季节性的务工人员,每人每天80元到100元的劳务报酬,自己在挣钱的同时,也能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2018年以来,平凉市聚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坚持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以“牛、果、菜”优势特色产业、地方特色产品和“五小”产业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扶贫政策措施由到村到户为主向到乡到村带户为主转变,全市累计培育“五小产业”户26640户。扶贫产业实现了从零散状、碎片化到成链条、集聚化的巨大变化,全市70%的脱贫群众依靠发展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探索设施蔬菜发展的新路子,采取招商引资、大户承包、分户种植、合作社经营等办法,有效推动了现代设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四十里铺镇党委书记党等明说,目前,上湾村100座日光温室已全部投入经营,2020年产量达到1040吨,年产值480万元。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劳动力460人入园务工,实现了泾河川区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的同时,闯出一条让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为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凉市大力推广“党组织+国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庄浪模式、“党组织+供销集团+乡镇扶贫产业开发公司+村两委班子+合作社+农户”的静宁模式和“党组织+劳务公司(劳务服务中心)+企业+农户”的灵台模式,通过国有平台承接政策、争取资金,通过龙头企业对接市场、连接基地,通过合作社组织生产、联系群众,实现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0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691个,家庭农场1559个,“三变”改革行政村覆盖率100%,参与农户11.91万户。

建设生态宜居家园让乡村蝶变

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迫在眉睫。

春夏之交,沿着泾川到灵台的公路一路前行,公路沿线两旁绿树成荫,庄前院后一簇簇花儿色彩缤纷……干净整洁的村道、美丽的小康屋,所见之处皆美景。

“叮叮当,叮叮当……”伴随着悦耳的音乐声,灵台县什字镇梁家咀村村民王烈琴开着小三轮垃圾收集车驶来,听到音乐声的村民纷纷将家里的生活垃圾投放进收集车,运往垃圾收集点统一处理。

“自从有了垃圾收集车,村里再也看不到生活垃圾堆放的场景了。”王烈琴曾是梁家咀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村里公益性岗位保洁员,以前村民们将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在家门口,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蚊蝇乱飞。

2018年,梁家咀村针对农户污水乱倒、垃圾乱扔等突出问题,利用村庄闲置土地,建成了1处污水处理站。村民家里的生活污水经地下管道流入污水处理站,由镇里污水处理站管理人员统一指导操作,处理过的水质经专业部门检测并出具水质化验报告达到“一级A”标准后排放浇地,形成了水力资源循环式利用。

“自从村里环境改善了,大家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58岁的村民夏书文感慨道。

“十三五”以来,平凉市立足生态宜居,持之以恒改善农村基础条件。

为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平凉市先后集中实施了一批建制村通畅、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电网改造升级、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完成各类农村公路建设1.2万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到100%,57%的自然村通了硬化路,自然村动力电实现全覆盖,光纤通村率达到99.8%,村村通光纤工作被工信部树立为全国典型。

“这几年全市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家园,基本消除了农村‘视觉贫困’,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环境短板。”平凉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平凉市累计建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5.6万座,全市农村户用卫生厕所、行政村卫生公厕覆盖率分别达到34.5%和100%,90%的乡镇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创建清洁村庄852个,农村户厕建设工作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位。

从脱贫攻坚巩固到乡村振兴,平凉市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塑造文明乡风、完善乡村振兴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以良好的精神面貌、社会风气筑牢乡村振兴的底气。

2021-04-30 ​——奋力谱写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的时代篇章报道之四 1 1 甘肃日报 c248452.html 1 平凉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