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04月29日
第07版:时事

【脱贫攻坚·我来见证】

一撇一捺把“人”字刻在心底

——记礼县雷坝镇蒲陈村驻村帮扶队队员王海波

(接1版)

王海波考虑,通过文化引领、教育支撑、产业带动等途径,能实现知识智慧向内生动力的转化、思想文化向乡风文明的转化、科教成果向产业发展的转化。

他发现,村里多是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他们精神层次的需求长期难以得到满足。由此,王海波决定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入手来打开局面。

蒲爱香是蒲陈村妇联主席,她很喜欢跳广场舞,“可是咱们村里的小媳妇、大姑娘思想放不开,活动实在组织不起来。”听闻这些,于是,王海波和同事们先后帮助她和她的“姐妹团”购买了音视频设备、扇子,帮她们下载最近流行的广场舞曲目。

慢慢地,在蒲爱香的带领下,傍晚在广场上舞动的身影越来越多,充满了她们的欢声笑语。

两年来,王海波和扶贫的同事一道,在村里先后办起了“花椒艺术节”“重阳节老人集体祝寿”“与外国留学生面对面——讲述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扶贫夜校”等大大小小76场次的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能凝聚人心,能激发他们追寻美好生活的渴望,最终能转化成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王海波说。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王海波还致力于通过教育帮扶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两年时间,王海波和其他同事先后联系了西北师大7个学院,共12批200多名在校大学生来村开展社会实践,大学生给小朋友上课、辅导作业、捐赠书本,帮他们推开认识世界的天窗,带他们抬头向上,眺望远方。

女孩芳芳(化名)是王海波的结对帮扶户,“她小时候不幸罹患疾病,身体残疾,因此在学习上生活上,往往要比其他孩子付出更艰辛的努力。”芳芳的不易,王海波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学校停课,正在高三“冲刺”阶段的芳芳只能在家复习。屋漏偏逢连阴雨,她在那时患上了轻度抑郁症,对参加高考缺乏信心。王海波去芳芳家中看望时,看到本应埋头苦读的芳芳窝在炕上玩手机。

“不能再这样了。于是我和芳芳好好聊了一次。她痛哭一场后,再度回到了书桌前。”临考前,王海波想办法找来西北师大附中的复习资料帮芳芳备考,待成绩出来,他督促指导芳芳填报志愿。最终,芳芳考取了天水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王海波还为村里所有高考的孩子提供报考指导,助力他们求学追梦。

“2020年全村考取硕士研究生2名,大学本科生6名,专科及高职院校学生5名,我们村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状元村’!”王海波笑着说。

说到底,脱贫致富的“重头戏”还在发展经济。王海波有了“蒲陈有礼”的主意。

“过去,蒲陈村的产业发展难以抵抗市场风险,缺乏就近就地解决就业的渠道,群众收入增长缓慢。”经过一系列调研和反复论证,他决定因地制宜,围绕蒲陈特色产业——花椒、辣椒、蜂蜜、菜籽,做好“麻辣香甜”产业文章,走规模化、品牌化的产业发展之路——

面对村里产业深加工空白的问题,王海波和同事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为产品设计包装,完成了产品的试生产、送样检测等工作,进行“蒲礼”“蒲礼源”品牌的商标注册以及车间建设规划。

一趟又一趟,王海波不知在蒲陈到兰州的这条路上跑了多少回。终于,2020年5月,一座“校地企”三方投入150余万元、占地3.8亩的现代化“圆梦车间”拔地而起;而西北师大校园里,也多出一扇“礼县好物”帮扶礼县消费扶贫窗口。

当农特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打通,蒲陈村的致富路也越拓越宽。

“通过西北师大消费扶贫窗口和青岛市东西部协作项目,我们村企业的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余万元,给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分红2000元左右,35名留守妇女获得就近就业的机会,家家户户均不同程度受益。”

……

愚公移山,王海波修的是“致富路”。昔日贫困的蒲陈村正在换上新颜。

大家都说:“西北师大的王老师真‘攒劲’、真‘能行’!”

2021-04-29 ——记礼县雷坝镇蒲陈村驻村帮扶队队员王海波 【脱贫攻坚·我来见证】 1 1 甘肃日报 c248237.html 1 一撇一捺把“人”字刻在心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