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成
83年前,王洛宾在兰州改编的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让达坂城这个小镇唱响在祖国各地。
20世纪30年代,达坂城只是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之间的一个驿站。当时,谁也不会想到,一首歌会让这个小地方走向全国、闻名海外。
诗人李密用诗的语言表述了这首歌的深远影响:“一支歌唱红了一个村庄/一支歌唱美了一片土地/一支歌唱醉了一方百姓/一支歌唱响了半个世纪”。
1938年,王洛宾和萧军、塞克等一批艺术家来到大西北,在兰州参加了“西北抗战剧团”。
一天,西北抗战剧团举办联欢会,慰问从新疆来的一支运送抗战物资车队的工友们。在联欢会上,车队里的一位维吾尔族司机上台唱了一支歌曲,唱完之后,由于歌词没人能听懂,大家的反应并不热烈。
可是王洛宾敏锐的音乐神经被触动了,他用在学校学习的速记方法,很快记下了这支歌的旋律,从那位维吾尔族司机几句随意的哼唱中,他听到了一种独特的音律和节奏,全新的灵感使他如获至宝。
联欢会结束之后,王洛宾立即跑去找那位司机,请他喝酒,让他把歌再唱上一遍。王洛宾当时不会维吾尔语,那位司机也只能说几句简单的汉语,连比带划,得到的是一些零星的没有什么关联的词组“丫头”“漂亮”“辫子”“娶她做老婆”等。
虽然并没有完全弄懂歌的意思,但王洛宾从司机的神态和手势比划中,感觉到了一种轻松、幽默和欢乐。王洛宾找到在兰州结识的维吾尔族朋友帮着翻译,翻译出了歌词大意。
当天晚上王洛宾兴奋得不能入睡,连夜将白天记录的旋律和歌词进行了整理。随后,他从原始的乐句中选择了主要旋律,改写成一首简短流畅的短歌,4/4节拍,8个小节,4个乐句:“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平/西瓜呀大又甜/那里住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
歌写好了,他先唱给剧团的同事们听,直到大家都感到满意之后才定稿。这首歌曲最初被取名为《马车夫的幻想》,因为王洛宾在这首歌曲中,风趣地描述了一个马车夫对美好生活的幻想。
剧团根据这首歌编了舞蹈,准备在欢送会上演出。
第二天,在欢送车队的联欢会上,王洛宾登台演唱了《达坂城的姑娘》,他还跳了刚学来的舞蹈。台下的观众立即被这清新、风趣的歌词所打动,他们对舞台上的王洛宾报以热烈的掌声。就连那位司机都感到惊奇,他问王洛宾:“怎么我们的歌突然你们也会唱了?”
演出结束之后,这支歌曲很快就不胫而走,在兰州的大街小巷经常能听到青年人哼唱几句《达坂城的姑娘》。
王洛宾的同学赵启海和歌唱家赵沨,从兰州将这首《达坂城的姑娘》带到了重庆演唱。之后又有人将这支歌曲传唱到昆明,以至缅甸、马来西亚和南洋各国。
80多年过去了,这支歌曲仍然被广为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