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一直以来,288万陇南人始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绿色发展繁荣,把建设美丽陇南作为奋斗目标,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生态成为陇南最突出的优势和战略资源,成为最闪亮的名片。
绿在生长。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发展智慧为建设美丽陇南提供了不竭动力。
美在延伸。路更畅村更美人更富,绿水青山释放经济价值,成为陇南最强劲,也最具潜力的核心竞争力与比较优势。
梦在实现。城更靓业更丰陇更兴,陇南将绿色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多
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陇南处处皆有生动的实践。
陇南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河流较多,水力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被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宝贝的复杂地带”。
然而,陇南一度在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方面走了弯路,大自然也为此敲响警钟,让陇南深刻明白,这样的发展方式并不符合当地实际。
痛定思痛。近年来,陇南紧紧围绕把陇南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强化生态优先的价值取向,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后发赶超”的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快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大力整治环境、大气和水资源污染,着力发展绿色产业,探索实践了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路子。
尤其是在2020年这样极不平凡的一年,陇南仍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全市完成人工造林31.4万亩、退耕还林7.3万亩、义务植树1015万株,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植被恢复良好,水土流失治理率75%。全面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建成国家森林乡村25个、省级森林城市3个、森林小镇8个。
——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2%,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二,全市水质考核监测优良比例均为100%;
——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25项,办结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转办信访投诉问题130件,整改“绿盾”专项行动反馈问题225个,全市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
实实在在的数据,凝结着每一个陇南人的心血和奋斗。值得一提的是,陇南连续多年没有新批一座水电站,没有审批一个破坏环境的项目,抬高了环保门槛,对高污染项目实行“一票”否决,为子孙后代留下永不枯竭的“绿色银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如今的陇南,天越来越蓝,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绿色发展指标等位居全省前列,几乎绝迹的亚洲金猫出现了,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多。
特别是近几年,一群群美丽的白鹭,定期来白龙江畔越冬,而且一年比一年多。动物的本能选择,为陇南的生态故事写下了生动注脚,见证了这座城市呵护绿水青山的成果。
二
从“大地披绿”到“身边增绿”再到“心中播绿”,绿色发展理念早已深植于每个陇南人的心里。
春季,走进西秦岭南麓大山深处的康县,一个个青瓦白墙、绿树掩映、溪流淙淙的美丽乡村星罗棋布,处处彰显着幸福和谐新气象,昔日“脏乱差”的贫困县,已成为今日“绿富美”的全域旅游大景区和“一带一路”美丽乡村国际论坛永久性举办地。
用“生态破题”交“脱贫答卷”,考验的是地方党委负责人的决心、勇气和担当。康县的选择是——走既能守住绿水青山,又能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亦如整个陇南,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陇南有着清晰的价值取向和自我定位,那就是作为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屏障,陇南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可复制,其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可估量。
就在前不久召开的陇南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陇南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用心呵护绿水青山,深入挖掘绿色价值,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特别是对牺牲生态、破坏环境等不符合陇南实际的事情坚决不做,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追求“污染的GDP”,在有所为有所不为中扬长避短,后发赶超。
陇南始终坚信,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
近年来,陇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绿化了沟沟壑壑、坡坡坎坎。目前,以花椒、辣椒、油橄榄、核桃、中药材、蜂蜜等“麻辣香甜”产业为代表的农业特色产业规模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产值达到180亿元,特色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达3200多元,真正挑起了陇南群众增收致富的“大梁”。
与此同时,陇南摒弃旧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立足生态资源禀赋优势,重点做好“山、水”文章,大力培育白酒酿造、农特产品加工、现代制药等优势产业,形成了一批绿色、有机、无污染的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提升了绿色经济发展效益。
陇南充分挖掘生态良好、资源富集的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产业,提升重点景区建设,放大乡村游效应,良好的绿色资源带来了可观的“生态红利”:去年全年共接待游客144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5亿元。
三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多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表明,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早晨到市区滨江公园走路锻炼,是78岁的市民罗玉成和老伴每天生活的开始。走进市区滨江公园,山、水、林、园、人、景,蓝天白云与绿树红花交相辉映,民俗文化与时代精神竞相绽放,它早已是城区的“氧生堂”、自然的“八音盒”、市民的“健康房”、儿童的“游乐场”、心灵的“梦工厂”。
整个公园无论从规划设计,还是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方便群众生活中下功夫,把惠及民生的事情做实做深做细的同时,不断优化、升级。
而在广大农村,也有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启了幸福生活的模式。
立足良好的生态基础,陇南突出农村山、水、建筑等原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目前累计建成生态文明新农村2000多个,康县花桥村等一批新农村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成为展示陇南农村形象的亮丽名片。
特别是从2019年开始,陇南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拆危治乱集中攻坚行动,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升级”美丽乡村,为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保障。
可喜的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陇南人的生态环境意识愈加强烈,绿色行动更加自觉。
如今,在陇南,随着全域无垃圾活动的不断推进,绿色环保理念也进入千家万户;在陇南,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推动全社会形成更绿色、更环保的新风尚。
实践证明,坚持绿色发展,不仅使陇南走上了一条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且让干部群众开拓了思维,转变了观念。
“绿起来”“富起来”,最终还要“强起来”。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陇南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的目标:加强生态保护治理,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陇南更加美丽。
知向何处,不惑于方向;明所从来,不竭于动力。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至关重要。陇南将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好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统筹推进“三江一水”重点流域综合治理,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善始善终,久久为功。就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陇南提出了“实施好大气污染防治八大工程”“大力开展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等系列新举措。
而坚持生态优先不动摇,前提是坚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不动摇。以此为基,陇南将编制好国土空间规划,严格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快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惩治力度。
充分释放绿水青山的多元价值,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变成民生福祉,陇南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焕发无限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