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不能“挑三拣四”,必须摈弃“甩包袱”思想,既要把该放的权力往下放,更要放得彻底,放得掷地有声。
近日,有媒体报道少数地方、部门在“放管服”改革中,做虚文章、设隐门槛、造中梗阻,不同程度影响“放”的成效。如此一来,简政放权必然会打了折扣、变了味道。
从简政放权入手,深化“放管服”改革,是压缩各类行政审批事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但是,一些地方却放权不彻底、避重就轻,仍然存在“挑三拣四”问题。比如,有的放一半、留一半,把一些责任大、风险高的事项甩给基层,而把一些利益攸关的事项则抓在手上;有的只放责、不放权,让基层有责无权,责任放下来了,但是与责任对应的权力及人手、经费等却放不下来,导致“事情来了接不住”,形成“小马拉大车”的现象。这样的“放权”,其实是变相的“甩包袱”,让本就紧张的可供支配的基层资源更加捉襟见肘,一些基层干部为此苦不堪言。
事实证明,简政放权如果放到位,给基层应有的主动权,让一些长期被上级部门管得过多、过宽、过死的职能职责,重新回归基层本位,就能够有效优化审批流程,让服务群众更加高效便捷。否则,“虚放实不放”“明放暗不放”“此放彼不放”,或者与放权相关的履权能力、配套政策没有同步下沉,则不仅不能激发基层的干事活力,反而会束缚基层的施展手脚,甚至削弱工作的积极性。只有突出权责对等原则,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具体实际,健全配套制度、补齐能力短板,放权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放权不彻底、避重就轻,其实折射出一些部门和干部权力观、事业观不正,只想掌权,不想担责。有的把任务当负担,把责任当“皮球”,企图借简政放权之机甩掉“包袱”,对责任大、风险高或者琐碎麻烦的事项,一放了之,自己则当起了甩手掌柜;有的见任务就推、见好处就争,重要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审批权限与所涉部门利益攸关,属于须牢牢抓在手里的核心权力,想放就比较难了。如此一来,基层更多是做事的责任,但缺少管事的权力,导致一些简政放权落不到实处,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而且,一味的责任下沉,也让基层的担子更重了。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不能“挑三拣四”,必须摈弃“甩包袱”思想,既要把该放的权力往下放,更要放得彻底,放得掷地有声。各级部门和党员干部要努力增强“放管服”改革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克服怕丢权、怕失利的消极思想,自觉服从改革发展大局,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主动打破利益固化、利益保护的“藩篱”,扎实把简政放权工作实实在在落实下去,做到该放的彻底放、该管的严格管,给基层以更多施展拳脚的空间,不断激发基层的干事活力。
同时,还要抓好工作落实层面的监督管理。要建立健全简政放权后相关职能部门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捋顺权责关系,对照清单全面抓好责任管控,坚持管在平时、考在平时,既要防止只放不管,又要防止放不到位、选择性保留。要抓好党员干部履职尽责情况的监督,把监督的触角全面延伸到“放管服”改革的各个方面,既要做好相关职能部门履职情况的监督,也要沉下去抓好对基层单位的履职监督,坚持两方面结合同向发力,纠治放权中的不正之风,让“甩包袱”者没市场。
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是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的必然之举。把该放的权真正放开,把该管的事真正管好,才能全面提高政府效能,更好优化营商环境,给企业和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