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启
“板桥萝卜,沙洲藕。”这般的叫卖声,时高时低,时断时续,穿过嘈杂的农贸市场,穿过老南京的大街小巷,妇孺皆闻,耳熟能详。
板桥,在城西南一隅,长江大胜关的腋下。上游的泥沙随着奔流的江水不断淤积在三山矶,沙土深厚疏松,水量充沛,温度适宜,光照充足,于是这里的萝卜便有了舒适的家,由着性子生长,充分地舒展膨大。老一辈的板桥人,夸自己种的萝卜硕大且心实的时候,会说:“四十个萝卜挑不动”。
民国文人张通之编写的《白门食谱》中记载“板桥所产萝卜,皮色鲜红,肉实而味甜,与他处皮白而心不实者,绝不相似”。《水经注》中说:“江水经三山,又湘浦出焉,水上南北结浮桥渡水。”三山,即板桥境内的三山矶。此处的浮桥,当指板桥浦。
在南京,板桥萝卜有一怪,既当饭来又当菜。南京人实在,家里来了客人,奉上的菜肴种类多,量也多,所以有“南京大萝卜,一烧一大锅”的说法。
板桥萝卜的烧法很多,和五花肉焖,用菜梗笋汤煨等。最叫绝的吃法,要数萝卜丝饼。旧时南京街头,随处可见小煤炉上架着一口小油锅,油端子里先放一层稀面,加入萝卜丝,再放一层稀面,放入油锅里炸至表面金黄,出油锅。那个香呀,满街巷飘着。
“家住六朝烟水间,爱吃板桥大萝卜”。板桥萝卜进了城,很快沾上了六朝的烟水。一融一合,一拍即合。六朝的烟水,流了若干年,仍然留存民间,正所谓“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再听南京人的口头禅:“多大事啊,烦不了!”一种竹林七贤般的悠闲之态,安然自得。南京人的这种心态,极像板桥大萝卜的自然生态,心实心诚,大度敦实。
古往今来,爱上板桥大萝卜的名士真不少。南朝的谢朓,在板桥写下“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的诗句。唐代的李白,平生最佩服的人就是谢朓,秋夜在板桥浦泛月独酌。宋代的王安石十分钟爱南京的山水城林和六朝风物,选择“半山园”作为晚年隐居之地。余光中、吴建民都说自己是真正的“南京大萝卜”,他们喜欢做诚实、敬业、正派、包容的人。
无意间,板桥大萝卜成了南京大萝卜,成了许多人的精神寄托,成了南京人的特质秉性和文化符号。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21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