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存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和国际相结合,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指明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明确提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要求,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全省各级各方面如何深刻理解、正确认识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个行动指南,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选择,对于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至关重要。
回首过去,甘肃曾创造过辉煌,更需提振信心、重整行装;审视当下,甘肃优势劣势并存,更需迎难而上、担当作为;面向未来,甘肃前景光明、未来可期,更需抢抓机遇、突围赶超。正如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在省市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作辅导报告时强调的那样,进入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十四五”发展的主题、主线、根本动力和根本目的,明确坐标定位,找准路径抓手,做好“五量”文章,重塑发展优势。
一要盘活存量。甘肃自然资源丰富,科技实力较强,产业基础较好。我们有科技和产业存量的基础,也有新旧动能转换的底子,现在急需的是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盘活已有的存量。因此,我们要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思路,坚持“需求”“升级”“集聚”“延链”导向,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上精准发力,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上不断加力,在加快发展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上集中用力,在补齐补强产业链短板、提升产业链根基和竞争力上深处着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要引入增量。“十三五”以来,陇原大地绿色转型,沧桑巨变,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二五”末的6557亿元增加到9017亿元,年均增长5.5%,全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但综合分析来看,发展不够仍是甘肃最大的实际。发展不够的重要原因在于市场主体数量不多、活力不强,城乡区域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民营经济发展仍不充分。因此我们必须以项目建设聚增量,创新机制、破解难题让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以招商引资扩增量,强化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和全局观念,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以民营经济活增量,更大力度改善营商环境,更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三要提高质量。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把质量取向上升为发展理念,涉及发展结构、发展模式、发展层次、发展形态、发展动力、发展的福利效应,以及发展的全面性、充分性、均衡性、协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因此,我们必须立足高效化生产,提高产业专业化、集聚化程度和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立足品牌化打造,把能源、旅游、中医药和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胜势;立足标准化管理,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提升产品价值收益,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四要增强能量。发展的空间需要拓展,发展的能量需要集聚。甘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无论是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开拓沿线的市场,还是与沿线的国家通过深化合作来整合资源、人才、市场,吸引投资,当前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不断积蓄发展的能量和后劲。根据省情实际,我们要以创新赋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造高端化、规模化发展的“强引擎”;以改革激能,围绕解决好“人、地、钱”的问题,用改革的办法破除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知识、数据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以开放拓能,牢牢抓住“一带一路”这个最大机遇,不断放大区位优势。
五要做大总量。要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飞跃,首先要做大总量。目前我省支撑发展的新动能还不强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城乡区域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瓶颈亟待消除,综合运输通道和枢纽网络还不完善。因此,我们要在城市群建设上求突破,参与融入国家“大群”、协调推进省内“多群”、积极打造河西“新群”;在县域经济上谋壮大,聚焦特色、分类施策、错位发展,加快提升县城质量和规模,培育壮大特色小城镇经济规模,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在园区发展上促提质,突出模式创新、突出融合发展、突出产业配套、突出“亩产效益”,进一步增强园区的承载力和吸附力。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一定要结合省情实际,在做好“五量”文章上下足功夫,鼓足干劲抓落实、促发展,努力在发展速度上有新进位、在绿色转型上有新作为、在内外循环上有新位置、在为民富民上有新追求,攻坚克难、敢死拼命、锲而不舍,切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全省“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