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03月19日
第02版:要闻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脱贫攻坚答卷】

青春在磨砺中出彩

——追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小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锦涛

“我们深爱的家乡,一天天变富了、变美了,我们所有的辛苦,在看到父老乡亲幸福生活的那一刻,全部变得值得。”

“将来有一天,当我们回忆过去,这场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有我们年轻而坚定的足印;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中,有我们的青春如歌的奉献。”

这些话语,出自舟曲县扶贫办原副主任张小娟的一篇文章。在她眼里,“辛苦”不是负担,而是历练和成熟。

大学毕业后,张小娟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一线无私奉献,以苦为荣,“自找苦吃”。她遍访全县208个村的所有贫困户,被干部群众称为“藏乡好女儿”“群众知心人”,用自己的“辛苦指数”赢得群众的“幸福指数”,磨砺出青春的光彩。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上,张小娟被追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闪光的理想

“这孩子身上有一种淳朴的本质,人群中可能不易凸显,但关键时刻这种质朴的东西会闪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这样评价张小娟。

2007年,张小娟大学毕业,在学校和老师的推荐下顺利留京工作。但当舟曲县遭受“5·12”汶川大地震创伤之后,张小娟坚定地回到家乡,在艰辛的扶贫路上挥洒青春和热血。

“舟曲一中建校65年以来,所培养的文科第一名大多在北京、上海、兰州等城市就业,主动回到舟曲本地工作的仅有两人,妹妹就是其中之一。”张小娟的姐姐张小慧说,妹妹一直很有主见,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和奋斗,正是妹妹一直以来的追求。

主动吃苦、乐观向上,张小娟无时不感动着身边的人。

舟曲县扶贫办干部赵冬梅告诉记者,2017年年底脱贫攻坚考核时,张小娟带着几位同事到乡镇督查扶贫。冬天的大山里,寒风凛冽,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大家翻山越岭到达山后乡镇时,仅有的一家宾馆已住满人,只找到一个简陋的农家招待所,一间房、三张床,没有暖气、没有炉子、没有卫生间,冷风不时从门缝里吹进来。当时,7个女同事挤在一起,将衣服裹紧躺在床上,情绪很低落。张小娟一直说说笑笑,努力调节气氛;慢慢地,大家情绪好起来,开始畅所欲言。

“当时的小娟,让我们忘记了置身于天寒地冻的环境中,我们聊着大学时代、聊着心里的梦想、聊着小烦恼和小欢喜。昏暗的灯光下,是一张张充满热情和无畏的脸,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无比温暖。”赵冬梅说。

吃苦中成长

“自找苦吃”的目的不是吃苦,而是在吃苦中学习和成长。

“日复一日地上山下乡、进村入户,我们必须掌握最真实的贫困状况、废寝忘食地分析贫困人口结构、分析脱贫退出的难点短板,我们必须确保扶贫工作靶向精准。”这是张小娟在笔记中对日常工作的真实记录。

一次次零距离接触,一次次面对面谈心,张小娟更深入地掌握了群众的所需所想。她经常在网上下载一些漫画,精心设计制作“政策漫画图解”,在微信群组织发布“政策语音播报”,让群众更加熟悉了解政策。

“在扶贫会议上,张小娟所作的扶贫政策解读,无论是文字组织、表述,还是政策解读,都非常精准、精彩。我们每次要查什么数据、找相关资料,都会去找她。”扶贫工作千头万绪,在舟曲县江盘镇镇长李芳和舟曲县广大干部群众眼中,张小娟就是扶贫工作的“移动数据库”和“活词典”。

无悔的青春

“再崎岖的路,也是过得去的!”这是张小娟在舟曲县立节镇下乡途中发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配图是一条盘山路蜿蜒曲折的壮观景象。

只有沉下心来、脚踏实地,才能在艰苦环境中砥砺前行、茁壮成长。

张小娟的好友李红燕告诉记者,张小娟曾经说道:“咱们舟曲会好的。你看,我们这些人都回到家乡,可以尽自己的力量,让家乡变得更美,不是很好吗?”

“干扶贫工作的这些年,经常有同学、朋友和家人为我早生的白发和早长的皱纹而心疼,无数个加班熬夜的日子,无数个扑在工作上的流金岁月,让我不再是当年青春年少的模样。但我引以为傲的,是能够脱口而出的各类扶贫数据,是烂熟于心的各种政策依据,是全县村村落落全部走遍的记录,是如数家珍的村情户情介绍,是来自各部门各乡镇对业务的认可……我的青春,是无悔的青春。”张小娟曾在笔记里这样写道。

如今,她把宝贵的生命留给了深爱的家乡,她那明媚的笑容也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她工作着,奔波着,累并快乐着,主动把责任扛在肩上,用热忱和奉献传递爱心……”一年多来,人们纷纷以各种方式,深切缅怀这位党和人民的“好女儿”。

她的精神,将一直延续。

2021-03-19 ——追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小娟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脱贫攻坚答卷】 1 1 甘肃日报 c241434.html 1 青春在磨砺中出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