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鑫
中国人向来尚意,艺术更注重精神的传达。《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一种至高的艺术准则。所以,唐代张璪才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几乎成为中国绘画的座右铭。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术,向来受到中国人的高度重视。《林泉高致》上说:“《周礼》‘绘画之事后素功’,画之为本甚大且远。”古人认为绘画有“导教化俗”之功效。
从现存的敦煌壁画,我们依稀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水平。当然,作为遗存,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得以传世,使我们有幸一睹那个时期精湛的绘画艺术作品。然而据谢赫《画品》看,顾恺之的水平只是中上,谢赫最为推崇的是陆探微、曹不兴、卫协、张墨等五人,列为第一品;但是,隋代姚最著的《续画品》中,顾恺之被列在上品,也开启了中国画品评的先河。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可见品评画家、鉴定画作品第,形成了中国画审美的先河。当然,这要归功于谢赫,以至于他的“六法”成为鉴别中国画的绳墨。
谢赫在《画品》中说:“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自古画人罕能兼之。”因为有了标准,有了比较,中国绘画开始热闹起来。加上士大夫的推波助澜,魏晋以来,中国书画便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高潮,书法、绘画得到长足的发展。从钟繇、卫夫人的楷书,到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中国书法也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绘画并驾齐驱。到唐以后,书法蔚为壮观,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家。唐代举足轻重画家非常多,如:张萱、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李昭道、王维等。至于宋以后名家更是不绝于耳,宋四家、宋初三大家、元四家、明四家、清初四大家,吴门画派、松江派、娄东派,马夏、四僧、扬州八怪……各式各样的称谓五花八门。
到近现代,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中国画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海派、岭南画派、长安画派,泼彩、泼墨以至于西方的抽象艺术也成为中国画的元素。在当代一片繁荣的景象背后,中国画的道理法又增添了许多内容。
中国画讲究人品即画品,人品又不外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绘画艺术在历史的演进中,遵循了“喻理入画”“寄情书画”的总则,把生命融于道中。用道指导书画,形成了独有的道理法理论框架体系,先道而后理,次理而后法。道、理、法,“法者末流也。”毕竟技术只是术。一个艺术家只是在法的层面打转,永远只是画匠,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理有建树方可称家,至于艺术大家则必须在道上有超凡的境界。石涛说“我以我心画我法”,今人错解其意,以为法上突破便有我相,实则无心哪来我相?这样全然不顾精神内涵的闭门造车,创新又岂非徒劳!法当从心上生,先有我心然后生我法,此法才真正地成为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