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自然之美,得天独厚;宽街深院,宜居宜商;安居美景,悠然自得……如今,行走在陇原广大农村地区,一个个洁净的美丽乡村,正成为农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最好诠释,一幅幅气韵生动、如诗如画的乡村生活图景正在缓缓铺展开来。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把乡村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摆在了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位置。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新起点上,我省正以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为目标,以“千村美丽”“万村整洁”等为抓手,从顶层设计上推动“颜值气质兼修”,掀起了一场美丽乡村建设热潮。
擦亮乡村之美:
从“局部美丽”转向“全域美丽”
干净村道户户直通、特色藏寨鳞次栉比、秀美景观令人流连……如今,家住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的78岁村民桑吉加措由衷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以前村里生活条件差,大家习惯也不好,垃圾随便扔,污水随便倒。”桑吉加措说,“现在搬到新家,房子盖得漂亮,处处打扫得干净,大家靠着发展旅游挣了钱,日子真是好了!”
近年来,甘南州委州政府坚持把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扶贫开发有机融合,大力推进全域无垃圾示范创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推乡村旅游升级,建成了包括尕秀村在内的1303个生态文明小康村。
甘南州的探索是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几年来,我省把美丽乡村建设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体谋划、一体部署,同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紧密结合、统筹推进,全省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现、燎原成势,形成了一道道“风景”,许多乡村实现从“局部美丽”向“全域美丽”的蝶变。
“村里环境更好了,生活更加便利。不说别的,解决了上厕所的问题,就让人觉得高兴。”肃南县大河乡西岔河村村民李叶说。
“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曾是我省农村群众如厕脏、如厕难的真实写照。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开展以来,我省在广大农村地区掀起了农村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2020年全省农村卫生厕所达到162万座,全省97.8%的行政村建成卫生公厕,让“方便”更方便。
——深入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全省配备专职、兼职村庄保洁人员14.9万名,配备各式农村垃圾保洁、收集、运输车3.8万辆。县、乡、村分别建设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城乡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设施网络。
——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集中整治生活垃圾乱扔乱倒、柴草杂物乱堆乱放、线缆和广告牌匾乱拉乱挂、房墙棚圈乱搭乱建、公共空间和道路乱挤乱占、生活污水乱排乱流、河道砂石乱挖乱采等问题,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全省已累计创建清洁村庄1万个。
“今年,我省计划将乡村建设示范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建设相结合,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建设500个乡村建设示范村及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李志荣介绍说。
扬起发展之帆:
使“美丽资源”成为“美丽经济”
青瓦白墙、小桥流水,群山环抱、曲径通幽……走进陇南市康县,陇上江南的秀美风光让人如痴如醉。
一村一特色,一户一景观。近年来,康县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坚持用城市理念规划建设农村,根据350个村不同的文化资源、乡土风情和民俗特点,确定了生态旅游型、古村修复型、产业培育型、环境改善型、文化服务型等五种建设类型。
城门楼、朱家大院、“朱子八德”广场、“归朴园”……岸门口镇朱家沟村还原了古村落原有的生活韵味。
康养休闲、民俗体验、有机餐饮、房车露营……长坝镇花桥村宜养宜业宜游,2020年接待游客43万余人次。
建民宿、种药材,家家自产土蜂蜜,户户烹制罐罐茶,长坝镇福坝村多元富民产业让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近年来,我省充分挖掘乡村多元功能价值,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变“美丽资源”为“美丽经济”。
“去年疫情期间,外地工作不好找,我们待在家里为生计发愁呢。”长坝镇福坝村村民李飞说,“政府积极支持我们在村里建民宿,组织我们到花桥村、朱家沟村学习,还给我们提供5万元的政策扶持,我们在家门口开了‘聚福客栈’,挣了钱又能照顾家里,我们两口子越干越有信心!”
“美丽经济”正在全省兴起。
2020年,地处陇东的宁县全力打造印象义渠·全域莲花池生态旅游线,唱响乡村旅游主旋律,形成了“春有山花烂漫,夏有百里荷塘,秋有瓜果飘香,冬有冰雪乐园”的特色全季旅游发展格局。去年12月举办最美乡村冰雪文化旅游季,通过非遗打铁花展演、秦腔惠民公演、义渠风情篝火晚会、冰雕展等一系列节目,让游客感受到了宁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乡土人文风情。
唤醒乡村之魂:
从“留住乡愁”走向“凝聚乡心”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如何在乡村振兴中,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村记忆?
我省在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保留乡土风韵,防止形式主义、大拆大建,提倡因地就势、因陋就简、修旧如旧,突出保护原生态风貌,加强古村、古街、古楼、古坊和古树名木的保护,不砍树、不埋泉、不毁草、不挪石,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大包大揽,突出村落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
在崇信,隐于深山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树名木多达193棵。参天入云、枝繁叶茂的古树,已成为乡村沧桑厚重文化的最佳见证者。
“古树名木是林木资源的瑰宝,是活着的文物。”崇信县林草局局长张继珍表示。为了让古树名木“青春永驻”,崇信县严格落实“一树一人,专树专管”措施,为每一棵古树名木建档挂牌,因树施策制定保护复壮办法,让有“户口”的古树名木续写更多光阴里的故事。
保留风貌,更要凝聚乡心。
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的标语醒目地挂在农户家的院墙上,村里的公示栏张贴着本月环境卫生红黑榜,户户门前张贴着“孝老爱亲户”“清洁家庭示范户”“文明信用户”……在全省各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文明理念浸润人心。
定西市渭源县五竹镇近年来多次组织干部进村入户,查看农户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情况,展开对接帮扶,展开“个人卫生大清洗、衣被大撤换、发放生活用品”三大行动。为了方便群众理发,五竹镇还给各村配备了理发剃须工具,组织志愿者帮助村民理发,引导村民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从个人卫生开始改变,让群众有更好的精神面貌,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乡村振兴才有了向心力、凝聚力。”渭源县五竹镇党委书记杨叶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