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崔银辉
党的根基在基层。新时代,如何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激发基层发展新活力?近年来,定西市积极探索基层党建新模式、新方法,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让5819个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服务效能真正“落”在田间地头与城镇社区,延伸至每一位群众身边。
做群众增收的带头人
腊月里,正是定西市安定区最冷的时节。见到李学林时,他正在合作社里忙活着。
李学林身上同时担着两种身份:一个是安定区香泉村党支部副书记,另一个是定西香泉牛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
“群众都说这种办法好,让大家有了领头人,找到了增收的途径。”李学林口中的“办法”,就是“双进双促”模式。
“双进双促”,就是以农村基层党建为引领,实现“党建+”的有机融合,村“两委”成员进入新型经营主体,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从而促进党组织“堡垒”、新型经营主体“火车头”与党员“先锋”、致富能人“领头雁”等之间精准匹配和优化组合。
香泉村村民有着长期的养殖传统,李学林也不例外。
李学林的养殖史,要以2010年为分水岭。2010年之前,规模小,品种劣,增收慢。“那时我们全家6口人,一年收入有限,凑合过日子,刚能填饱肚子。”李学林说。
2010年,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让李学林有了20万元的发展资金,他决定扩大养殖规模。“我一下盖了3间圈舍,一间有150平方米,养了10头牛和80只羊。”慢慢地,李学林更换了牛羊品种,把黄牛换成西蒙塔尔牛,土绵羊逐渐优化成小尾寒羊等肉质好、出栏早的品种。
两年后,李学林做出人生中的两项重要决定:成立合作社、申请入党。“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这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不仅扶持资金让我扩大养殖规模,还免费培训送技术,所以我想入党。”李学林继续说道,“成立合作社呢,主要是可以带动更多人一起增收。”
在李学林的带动下,香泉村村民不仅发展养殖,还发展饲草种植业,与合作社签订订单,逐渐过上了好日子。
“我们合作社一年需要2000多吨饲草,全村的饲草都能消化掉,而且收购时每公斤高出市场价3分钱。”发展至今,李学林的合作社带动400户群众增收。
定西市委组织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引导村干部和农民党员领办新型经营主体2168个,建立产业型党组织382个、党群共富示范基地262个,带动群众致富43万余人。
“双进双促”不仅促进产业从小到大,更重要的是能够示范引领,改变群众思想,解决产业从无到有的难题。
几年前,高泉村筹划发展马铃薯订单产业,但群众有顾虑,不愿意跟着干。村党支部书记率先领办了合作社,带着党员干、做给群众看,通过示范引领,打消了群众的思想顾虑,增强了党支部的组织力和话语权,逐渐走出了一条强党建、兴产业、促脱贫的新路子。2019年,高泉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说起“双进双促”,定西群众赞不绝口,因为许多基层的难点和堵点问题都通过“双进双促”模式得以解决。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十二五”末,安定区撂荒地面积达60万亩以上。当地通过推行“双进双促”,培养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让“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反租倒包等现代化方式务农、种地。如此,大量撂荒地重新披上了“新绿装”、种上了“致富田”。
步入“十四五”,定西市基层党组织继续深化拓展“三链”建设,即“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大力推行以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促进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让这片土地始终保持向上的力量。
做服务群众的暖心人
社会治理事关群众福祉,要做好这一工作,须下“绣花”功夫。只有缝好每一个“针脚”,做实每一个细节,才能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定西市中华路街道火车站社区以“互融共享”党建模式为载体,倾力打造以“融合共治、和谐共建、汇聚共享”为核心的“融和汇”党建品牌,探索出基层治理和服务的新路子。
午饭过后,58岁的吕月丽老人来到社区,和老年朋友聊聊天,到图书室内看看书,进器乐室听听“吹拉弹唱”。吕月丽说:“没想到退休后社区成了我的第二个‘家’,让我找到了精神寄托。”
吕月丽说,社区还经常组织退休老党员开会学习,最初自己并不理解,“退休了就打算享享清闲,还参加这些会议干啥。”慢慢地,吕月丽不这么想了,“后来我发现这些学习和会议很有必要,让我们思想不落后,起码跟孩子交流起来不落伍。”
除了服务贴心,吕月丽说,这几年社区治理也加强了不少,向善向美的氛围浸润在社区每一座居民楼、每一条街道。
“我们通过‘网格化’管理推动社区和谐共建,一共划分了15个网格,吸纳15名网格员,实现了问题在网格内解决。”火车站社区党委书记杨丽梅说,自2016年以来,全社区未发生一例上访事件。
“网格化”管理,让社区能第一时间掌握居民情况。杨丽梅回忆说,2020年初,一位信息员反映,低保户张永东的妻子不幸患上重病。社区立即与相关单位协调,为张永东申请了公益性岗位,为他妻子治病提供了经济支撑。
辖区内居民张晓丽在一次活动中得知本社区内有一名孤儿在外地读大学,就自掏腰包为孩子提供生活费,已持续两年。
融合共治,让基层党组织优势和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构建起新型邻里关系的“亲情社会”。
做引领群众的贴心人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让农村社会既富有生机又文明和谐,必须充分发挥党建对乡村治理的引领作用。
定西市各级党组织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促全面规范,全面实施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行动,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真正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安定区鲁家沟镇将台村党总支部以市委组织部开展的“整乡推进、整县提升”行动为抓手,创新“党支部+”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新风貌引领新将台。
“这是我们2020年打造完成的党建文化广场和乡村记忆博物馆。你看,我们竖了10块党建展板,上面记录了从党的一大到十九大的重点内容。”顺着将台村党总支部书记彭名海手指的方向看去,村党建广场东面,10块党建展板记述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到壮大的历程。
向左转个身,党建广场北面一面长十余米、高四米左右的党旗墙赫然入目。“自打这面党旗墙修建好后,镇、区、市一些单位的党员活动日活动便在这里开展。”彭名海说,打造这个党建文化广场,就是为了把党建教育从室内“搬”到室外,受教育者由党员扩展到群众,让乡亲们不忘党史、不忘党恩。
乡村记忆博物馆毗邻党建文化广场,这里,珍藏着将台村的往昔与今日。墙上的旧照片里都是土泥路、土坯房,群众眼巴巴等着送水车,道不尽的辛酸。而现在的将台村,群众住上了新房,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
“我们村一年一个样,正是这些变化,让大家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当了几十年村干部的彭名海说。
夕阳下,村民朱小刚从家里走了出来。2015年,他家从太平村异地搬迁过来,从此生活大变样。“以前吃饭靠天,吃水靠水窖。”朱小刚说,“现在搬到新房子里,家里水、电、气、网都通了,出门就是学校。”
2020年,朱小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生活的变化,我们都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再加上疫情期间,党旗飘扬在一线,党员冲在最前面。”朱小刚说,“这让我确信,跟着党走,就是人间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