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 付文
原载2月2日《人民日报》
不等天亮,刘成俊就从床上爬了起来。绑好护膝、穿上大衣,已经55岁的他麻利地跨上摩托车,一头钻进了刺骨的寒风里。
这里,是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双泉湖黑河湿地管护站。这条12公里长的巡护线,4年多来,刘成俊常走。管护站离老家28公里,刘成俊“家里有事才回去一趟”。
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素有“戈壁水乡”之称。当地湿地面积达25.13万公顷,占甘肃省湿地总面积的14.84%,其中黑河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这里还是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中转站。
近年来,张掖市在湿地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建设、资源管护、生态修复、环保问题整改、保护区优化调整等方面聚焦发力,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显著成效。
建立三级管护体系,大小湿地皆有人管
入冬以来,大批白天鹅、赤麻鸭等鸟类飞抵黑河湿地越冬。刘成俊每天都要在管护区内巡护。
“我们刚来那会儿,风大沙大。一起大风,屋顶上的瓦片经常被吹跑。”刘成俊说。最近几年,随着保护力度加大、生态意识提高,湿地水清了、草也多了。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源科科长谷文平介绍,当地从2015年开始就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湿地管护体系,乡上设管护站,村上有管护员,所有湿地不论大小都有人管。管护员有专职也有兼职,按管护面积给予补助。 (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