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郭爽
近50年前,中美“上海公报”为中美科技合作定调:对中美两国互相有利,对进一步发展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这短短一句成为此后两国科技交流的基础性注脚。1979年,两国政府间第一个正式合作协定——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签署。自此,中美科技交流正式开启。
40多年来,从零星沟通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深入合作,中美两国已互为不可或缺的科研合作伙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统计数据显示,中美互为第一大国际合著论文合作对象,相互依赖远超其他任一国家。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正负电子对撞机、核聚变等众多合作项目让两国互惠共赢,基因组研究、量子计算、空间科学等领域中美共同参与的科研成果更让全球共享福祉……事实证明,中美科技交流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以及国际社会共同期待,合民意、得民心、顺潮流。
令人遗憾的是,上届美国政府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借口对中国科技领域无端打压、密集“封杀”,手法恶劣,令人震惊。一些美国政客对推动两国科技进步、增进民间友好、带动全球多领域健康发展的中美科技合作视若仇敌,打着“美国优先”的幌子,固守零和思维,企图关闭交流大门。
然而,与40多年前两国学者间的零星联系不同,今天的中美科技交流早已形成无法阻挡的燎原大势。从硬件到软件,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研发,两国科技发展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彼此融合中不断优化巩固推进。美国保尔森基金会旗下“马可·波罗”智库去年发布报告显示,美国科研机构近三分之一的研究人员有中国教育背景,美国能够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全球领先地位,与来自中国的人才关系密切。
对世界来说,中美科技交流合作更是“全球赢”。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科技交流合作的成果为应对气候、环境、生态、能源、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对世界稳定发展持续产生深远影响。
可以预见,破坏中美既有科技交流合作,将打乱全球数十年建立起的科技合作生态与供应链良性反馈和循环机制;在气候变化、新冠疫情等迫在眉睫的人类危机面前,给国际社会有效推动应对机制平添障碍;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领域,让国际社会在伦理讨论、标准制定等方面难以协调;在基础科学领域增加科研人员的重复性劳动,减缓世界创新和发展的速度;在互联网等领域制造不同标准和体系,导致并加剧世界分裂……
事实上,中美科技交流之路不会被阻断。今天,难以计数的中美科研人员正在开展务实合作,共同研究新冠病毒,共享疫苗和治疗工具的研发成果,为全球抗疫提供解决方案。美国权威期刊《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发表的论文显示,与新冠大流行前相比,中美科学家合作完成的涉冠状病毒的相关论文数量显著增加,这表明中美之间牢固的科学合作关系是人类应对共同挑战的必然需求。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珍妮·李坦言,“鉴于美中紧张态势加剧,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我们以为美中相关合作会减少,但令人欣慰的是,恰恰相反。”
在日益多元的世界中,科技霸凌无异于种族主义之邪路;在日益互联的世界中,技术围堵等同于孤立者之歪路。要维护和增进两国乃至全球人民的福祉,应优势互补,而非脱钩切割;应相互融合,而非彼此隔离;应合作共赢,而非冲突对抗。显而易见,中美科技交流合作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断不得,也不会断。
(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