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题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古有“左公柳”遍布西北,今有“飞播绿鹰”誉满神州。
曾经,因毛乌素沙漠,专家预言“用不了多久,榆林将从地图上消失”。如今,毛乌素沙漠却即将从榆林版图上消失;
曾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漫天风沙无植被。如今,这里草茂花艳,是宜居宜游的幸福港湾;
……
是谁?有这“乾坤大挪移”的“武功秘籍”,为神州大地换了容颜?
很多人并不知道。
可那已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每一寸土地知道——正是被誉为“飞播绿鹰”的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
39年如一日,这个大队在加强战备训练的同时,坚持飞播为人民,矢志播绿助脱贫,飞播航迹遍布内蒙古、川、黔、陕、甘、青、宁等7省(区)130多个县(市),作业面积2600余万亩,播撒草籽、树种万余吨,在荒漠地区、沙漠地带,筑起重要绿色屏障,创造了生态奇迹,助力了脱贫攻坚。
只因,他们听得见大地深处的声声呼唤。
一
“那天天气很好,好像特别照顾我们。”时隔39年,72岁的宋占清眼里闪着光,似乎又回到从前,自己还是那个青春飞扬的年轻飞行员。
其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生态治理引起国家高度重视。辽阔西部,或崇山峻岭,或荒漠戈壁,飞播造林规模大、速度快、成本低的优势突显出来。
1982年,响应党和国家“空军要参加支援农业、林业建设的专业飞行任务”的号召,宋占清自豪地写下请战书:“绿化祖国使命光荣,造福人民义不容辞。”
因思想、技术过硬,宋占清与其他战友一同光荣入选;很快,又一并投入紧张的飞播训练。
虽然个个都是“飞行尖子”,可飞播造林对于他们,仍是白纸一张。
没有专门的飞播机型,他们拜师学艺,动手改装飞机,仿制飞播器,还在机腹下挖出容纳飞播器的开口,再用碎石模拟撒种,“因为种子很贵”;
没有经验,他们不耻下问,20多次到民航部门“取经”;
没有数据,他们走访多个林业部门,军地携手对飞播区域、落种密度、地面验收等系列环节进行预先设计……
最难的,是超低空飞行。因为,要把种子精准撒在播区,只能超低空飞行。
“超低空训练之前很少涉及。”宋占清说,当时,飞机上没有任何助力系统,上升下降全靠钢索连接,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 (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