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金娟
入了腊月,年味越来越浓。
如同要举行一项项庄重的仪式一样,喜庆的陇上人家进入腊月后,就有固定的年俗要去完成,这些千百年来形成的古老风俗,相传至今,有的被简化,有的被沿袭。
在陇上的很多地方,尤其在那些巍巍的大山脚下,在白杨树守护下的农家院落里,人们一板一眼地执行着数百年来传承的年俗,从腊月二十开始,就正式进入倒计时,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要开始为年做最充分的准备了。大年三十下午,随着一声声喜庆的鞭炮声冲向天空,年的大幕,就算是正式拉开了。
扫屋尘
新年新春,掸尘扫屋,不管过年的风俗如何简化,这始终是保留节目。扫尘有“除尘布新”的含义,其用意在于把一年的霉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迎来新年的好运气,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据《吕氏春秋》记载,这一风俗源于尧舜时代。腊月二十刚过,家家户户就陆续开始打扫起来,全家老少一起动手,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趁着晴朗好天气,勤劳的主妇们“全副武装”,先把能搬动的大小家什全部搬到院子里,搬不动的就遮挡起来,然后挥舞着大扫帚,把院落一遍又一遍扫得干干净净,不留一根蛛网,不遗漏一个带尘的角落。
扫完屋子,接下来就该大肆清洗一番了,大到各式家具,小到锅碗瓢盆,还有门帘窗帘各种能拆能洗的日常用品,都要翻出来清洗一遍。这时候,每个家庭主妇都变得潜力无穷,能够洗完堆成小山的衣物,等到院子里横七竖八一样的晾衣绳上挂满滴着水的衣物时,她们又要动手细细擦洗那些陪嫁的红漆斑驳的箱柜了。这样隆重的日子里,男人们也没有闲着,他们要打扫院子,修修水渠,耐心而细心地把自家院子、屋顶修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有时候还要把家具挪挪地方,再拉一根长长的电线,准备过些日子挂大红灯笼用。
贴对联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对联,也是过年的必须节目,腊月的集市上,各种各样的摊子摆满各种各样的对子,红彤彤一片,还有花花绿绿的年画,置办完大包小包的年货,末了要回了,总要乐呵呵地捧几副回去。也有擅长笔墨的,裁一副正丹红纸,挥毫泼墨,将红红火火的日子和新春祝福写成工整、精巧的字幅,扫去去年风吹日晒残破褪色的对联,贴上崭新的对子,红红的对联将家家户户,里里外外装点的喜气洋洋,年味十足。
对联又叫对子、春联等,始于宋代,盛行于明代,在清代得到普及发展,一直延续至今,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和年俗习惯。写对联既要讲究笔墨,又要讲究内容,没有“两刷子”是不敢上手的,内容以含有美好祝愿的工整对偶的长短句为主。对联为渐近的年再添喜庆气氛。
除去贴对联,还要张贴“福”字,大红的福字倒贴在大门上,取福“到”之意,指福气、福运,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新年祝愿。一般不单是简单的福字,还配有各种精致图案,有寿星、寿桃、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大门上贴福字,小门上则张贴门画,从集市上买来的“秦琼、敬德”,从中间裁开,用自制的白面糨糊贴在两扇木头门板上,再用谷子穗扎的小笤帚扫得四平八稳。
年画和窗花是被渐渐省略的内容,剪得细致精美的窗花只有在麻纸和木头格子上找到生命,而那些曾经必不可少的《福禄寿》《天官赐福》《五谷丰登》《迎春接福》等色彩鲜艳的年画几乎要被人们遗忘了。我小时候最喜欢太奶奶屋子里的寿星图,额头高高的南极仙翁,一手拄着挂着葫芦的拐杖,一手捧着一只鲜艳的寿桃,笑眯眯的,去看那画的人也都乐呵呵的。年画有纸质卷轴的,更多的是那种薄薄的塑料画,很容易撕破,但颜色都是一样的明媚鲜艳,内容有梅兰竹菊、花鸟虫鱼等风景,更多的则是象征吉祥如意的民间典故人物,像抱着金鱼的胖娃娃,寓意“连年有余”等,很大的一张贴在窑洞的后墙上,整个屋子就都明亮生动起来了。
杀年猪
在西北的广大农村,家家户户年前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活动——杀猪。
猪是自家养了一年的壮猪,从几个月大的时候买回来,养到肥肥壮壮,有个谚语叫“人怕出名猪怕壮”,腊月的那些喜气洋洋的日子里,不时就有一声长长的嚎叫远远传过来,没有一头猪能够活得到过年,虽然对于猪们来说有点悲惨,但过年却少不得这道程序,而且对于人们未来一年的生活也至关重要。偏远闭塞的小村庄,一年四季的菜、肉全部需要自给,菜,来自家菜园,肉,就来自年前杀的那头大猪了。
到了要杀猪的日子,人们早早起床,男主人忙着打扫地方,女主人忙着烧一大锅开水,小孩要跑去各家请人帮忙,等待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六七个大人逮住肥得走不动道的猪,杀猪有专门的人,专门的尖刀,也有固定的程序,整个过程大概要整整一个上午。等到被切成一吊吊的猪肉摆满大案的时候,接下来就该主妇们上场了,她们要做香喷喷的杀猪菜给所有帮忙的人,以及村子里的老人们吃。
酒足饭饱的人们逐渐散去,忙碌了一天的主妇们又要开始新的工作——腌肉,她们要把堆满案板的猪肉切成大块,煮熟,煎一煎, 抹上盐巴,一层一层地放进大缸里,最后再用滚热的猪油封起来,供来年细水长流的日子里吃。过年吃的排骨、猪蹄、饺子馅等等,也都有了最新鲜、最充足的来源。
办年货
纵观我们大大小小的节日,无一不与吃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对于年这个最重要的节日来说,当然也不例外,临近年关,置办年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点内容。
大到各类大型商场超市,小到商店集市,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让人眼花缭乱,男女老少一起出动,大包小包、不亦乐乎地往家搬东西:蔬菜、肉蛋、水果、干果、糖果,还有全家大小的新年新衣,小孩玩具文具,更有孝敬长辈、慰劳家人、款待亲朋的各式礼品……一样都不能少,家家户户的橱柜都要堆的满满当当才够安心。
除去买回的各类成品年货,大部分家庭还要自己制作部分食品以备待客之用,年前准备的食品一般都是平时很少做,而又程序复杂的美味佳肴。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自家制作的食品占大部分,整个腊月里,所有的家庭主妇都要忙着做各种各样的吃食,酱、醋、米酒,包子、馒头、麻花,鸡肉、猪肉、鱼肉……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美食都堆在自家的屋子里。而每一种食物的制作都是一个浩大而繁杂的程序,一样至少得花去一整天的工夫,还少不得互帮互助,就连小孩子都得像模像样地上阵帮忙。做好的麻花、油糕装进干净的纸箱里,高高地放在柜顶上,正月里在一点一点拿出来招待远客和自家食用。
祭先祖
每逢佳节倍思亲,年前祭祀先祖变得尤为重要。
年前的祭祀不会悲天怆地,只是在欢乐喜庆的节日里,缅怀先祖,表达思念和敬意。一大早,主妇们就要起来准备供品,各种买的和做的食品分别取一部分,放在盘子里,还要准备纸钱、鞭炮、白酒,还要带上修理的工具,一切准备就绪,就要出发了,往往是本家的兄弟侄儿一道去。
到了祭祀的地方,先要进行修整,拔草、修路、培土,疏通水渠,同去的小孩则要到周围各处去撒纸钱,还要放一阵鞭炮。这些工作之后,大家就要聚在一处,由成员中年龄较长者带领,点香,摆上供品,然后一边烧纸钱,一边磕头,小孩还要一边呼唤已故亲人,最后在烧尽的纸钱堆上浇上白酒。祭祀的程序按照已故亲人辈分,先长后幼,先男后女的顺序,逐一祭拜。
除去到墓地的祭拜,有的人家也会在自家的庭院内,进行供奉祭祀。
挂灯笼
盼望着,盼望着,年终于近了,挂起大红灯笼,摆上团圆饭,给个红包,响几串鞭炮,开始守岁了!
“正月里来正月正,家家户户挂红灯,狮子、龙灯、竹马、旱船一溜风,来年五谷丰登好收成。”无论是谁,无一例外过年都要挂个灯笼,大红灯笼挂起来了,人们的希望也就升起来了,来年红红火火的日子就要开始了。
在家乡陇东,那些被落叶松和钻天杨包围的小山村里,硕大的红丝绒灯笼被一根长长的杆子挑起来,立在家家户户的院子里,新一年的希望也就高高升了起来。也有在屋檐下挂一对灯笼的,整整齐齐,喜气洋洋。在大山水墨画似的背景上,落了薄雪,那红灯笼就更红更艳了。
记得小时候,过年除了要把新买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来,还会自己动手做灯笼,最简单的灯笼是用旧罐头瓶做的玻璃灯。找来一只干净的玻璃罐头瓶子,在雪地里放一会,拿到屋子里倒进去滚烫的开水,瓶底就会完整地脱落,当然也不是都那么顺利,总要牺牲掉几个瓶子才能成功。开好了玻璃瓶,再找一块小木板,中间钉一根钉子插蜡烛,用细铁丝把没底的玻璃瓶按在木板上,瓶口绑根绳子用小棍挑起来,一个简易的小灯笼就做好了。在大人们忙着喝酒划拳打麻将的除夕夜,小孩子们就挑着这样亮晶晶的小灯笼去各家串门。自己做的灯笼虽然看起来笨拙,但其中的乐趣比起花钱买个灯笼来拎着,要多得多。
团圆饭
俗话说: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年夜饭。每年最后一天的最后一餐,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年夜饭也叫“合家欢”“团圆饭”,是人们一年来最重视的一顿饭,全家老少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按照大西北民间的传统习惯,年夜饭要吃的有讲究:首先要长幼有序,席间还要轮流向长辈敬酒以示祝福;吃年夜饭不能敲碗筷,否则来年有可能会愁吃愁喝;桌上的鱼不能吃干净,寓意连年有余。不仅如此,年夜饭的菜名也都应景的大吉大利,一道道都是团圆美味吉祥菜:“一帆风顺”“大展宏图”“生意兴隆”“祝君如意”……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家乡的年夜饭不仅仅是全家,往往是全宗祖的亲人欢聚一堂,二三十人欢聚一堂共度除夕并不奇怪。大年三十的黄昏,同一宗族的婆婆媳妇们各自端着自己做的拿手招牌菜,叔叔伯伯们提着各种酒水饮料,一起聚到家族年纪最长的长辈家中。等到各家人都到齐,由晚辈中年长者带头,全族晚辈一起给家族中的老人们磕头作揖,祝福老人健康长寿。四世同堂,因为人多,往往一直从屋子跪到院子里,颇为壮观。安排停当,就该向长辈们敬酒了,小辈们从最长者开始依次敬酒,一边敬酒一边收红包,一圈下来口袋鼓鼓的。敬完酒收完红包,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叔叔伯伯哥哥们喝酒划拳打扑克,婶婶嫂子们忙着拉家常,小孩子们吃吃喝喝,再跑出去放一阵鞭炮,回来继续满地跑着玩。
红红的灯笼,温暖的炉火,美味的佳肴,一年来的得失、荣辱、成败,在这一刻全部消融得一干二净,每个人的心里只剩下至真至纯的满心欢喜。年夜饭的温情就这样铭刻进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头里,沸腾着每一个人血脉里的温情,顶着寒风、踏着大雪,千里迢迢,又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