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融媒体中心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礼县立足县情实际,创新方式方法,整合各方资源,在各村以讲思想、讲政策、讲道德、讲文化等“十讲”为主要内容,开办扶贫夜校。目前,全县累计开办扶贫夜校490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到16万余人。
政策宣传,让群众成为明白人
在礼县崖城镇草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扶贫夜校,来自礼县总工会的驻村帮扶队长、第一书记韩丽娟正在为群众宣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有关内容。
“我们在扶贫夜校工作中,加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以此提升群众文明意识,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韩丽娟介绍说。
礼县在扶贫夜校开办过程中,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向群众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传脱贫攻坚相关政策,介绍群众生产生活所需政策法律法规,让群众成为党的方针政策的明白人,成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社会主义新农民,收到了良好效果。
道德宣讲,让群众成为文明人
礼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扶贫夜校还发挥着全县农村移风易俗、实现乡风文明的载体功能。
夜校以村为单位,充分整合利用新乡贤、先进典型、“五老”等乡土人才资源,充实师资力量,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全面开展移风易俗、治理高价彩礼,倡导敬老孝亲、帮贫济困、关爱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等活动。
为更好发挥广泛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礼县还大力开展道德模范、五星级文明户、脱贫致富模范户、好婆婆、好儿媳等讲感受、讲故事活动,乡村风气日趋向好,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通过扶贫夜校,现在家家户户庭院厨厕都比以前干净了,婆媳邻里吵架的少了,尤其是经过移风易俗的宣讲,村里彩礼钱减少了,农村青年结婚不欠债,大家高高兴兴劳动致富奔小康。”提起扶贫夜校,雷坝镇祁谢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长田齐平深有感触。
推广技术,让群众成为农专家
礼县扶贫夜校不仅是宣传政策的讲堂,也为推广农业技术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在礼县王坝镇山青村的黑木耳种植基地里,村第一书记王睿强正在给村民教授黑木耳种植技术。
去年,山青村试种的5亩黑木耳获得大丰收。为进一步推广黑木耳种植技术,扩大黑木耳种植面积,王睿强利用空余时间,把扶贫夜校开到田间地头,带领群众系统学习黑木耳种植技术。
据了解,扶贫夜校工作开展以来,礼县各村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由驻村第一书记牵头,适时聘请县乡农业技术专家,种植养殖大户集中或一对一讲授种植养殖技术,为群众答疑解惑,提高了群众种植养殖技术水平,为广大群众依靠产业脱贫致富提供技术支撑。
收集民意,让群众说出心里话
“我们村的川坝地上田间路需要进行加宽硬化,现在的土路一下雨菜就运不出去了。”蔬菜种植产业村雷坝镇关西村村民在扶贫夜校提出意见。
随后,关西村驻村帮扶队对群众意见进行整理并实地调研后,向镇党委及派出单位作汇报衔接。两个月后,一条长500多米、宽2.5米的产业路实现了改造升级。
礼县是劳务大县,部分群众经常在外务工,对各项惠农政策掌握、理解不透彻。扶贫夜校开办后,礼县专门针对这类情况开设群众交流课堂,倾听群众心声、收集民意。群众不管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在扶贫夜校座谈会上畅所欲言。通过这种形式,镇村干部能够及时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事,帮助群众解决难题。去年以来,礼县干群关系、邻里关系和谐紧密,信访案件明显减少。 (田瑞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