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01月19日
第05版:理论

【思考甘肃】以生态补偿机制涵养甘南生态环境

袁凤香

建立和实行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甘南黄河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问题的重要出路。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甘南地区地处黄河和长江的上游区域,是黄河和长江重要的水源补给来源。建立和实行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甘南黄河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问题的重要出路。

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分布于甘南州的国家特殊灌木林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灌丛地要全部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的范围给予补偿,并根据森林管护、造林、幼林抚育、成林抚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等营林成本提高补偿标准。要实施分类补偿,加大政府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补助资金多向沿河流域沿岸一带倾斜,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要实施科技兴林,科研项目要推行招投标制度,基础公益性项目由政府资助或购买科技成果,减少生态公益林补偿的缺陷。

对湿地和草地生态效益进行合理评价。要建立完善的湿地开发项目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定量评价的方法,以规范与指导湿地开发的实践活动。从“草—畜—人”的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以“土壤—草界面、草—畜界面、草—畜—人界面”逐层递进的方式,对湿地和草地生态效益进行合理的评价,对天然草原生态系统有一个全面且深刻的认识,有效地识别并评估天然草原生态系统的价值,为草原保护和牧区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据。要根据对湿地和草地生态的价值,逐步建立湿地和草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给予合理的永久补偿。

坚持“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生态保护者和受益者的良性互动,让生态保护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目前,生态补偿主要还是通过中央财政纵向转移支付的方式进行,这种模式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生态建设投入以及发展的机会成本。然而,单靠这种补偿方式难以使生态效益和成本充分内部化。要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协调环境保护中各相关区域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要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从受益的地区和企业单位收取合理的经费。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实施“保护者受益,享用者尽责”的措施。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发挥制度的引导、规制、激励、约束等功能,规范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行为,让保护者受益、让损害者受罚。建立健全覆盖森林、草原、湿地和湖泊、流域和水资源、耕地和土壤、矿产资源开发、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综合补偿与分类补偿相结合,转移支付、横向补偿和市场交易相互补充的生态补偿制度。要通过一定的财税政策和措施,合理调节财力分配结构,以推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补偿计算方法和补偿标准。要通过分析甘南州现有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补偿方式、资金来源、资金匹配、监管方式等,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流域生态补偿计算方法和补偿标准,同时要通过对区域水质、水量等动态监测,完成其生态补偿价值量核算,以期建立甘南州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建立全流域生态监测体系。要针对甘南州境内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等主要流域建立全流域的生态监测体系,向相关业务部门开放数据接口,整合汇总到大数据平台。以实现各河流湖泊分布情况、流域水质水量的动态变化、各流域水体面积变化、各流域生态结构分析、各流域生态功能分析,水质、空气实时公开监测数据等展示。当水质没有达到标准时,系统发出警报,根据流域监测数据,梳理没达标的指标并分析原因,为流域补偿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系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2021-01-19 1 1 甘肃日报 c233334.html 1 【思考甘肃】以生态补偿机制涵养甘南生态环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