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勇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出自北宋苏洵的《心术》,大意是:作为将领应当修养心性、保持定力,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只有具备纳百川入心中的胸襟与挽狂澜于既倒的定力,方能准确判断全局态势,掌握制胜之道。
据《世说新语》记载,淝水之战时,东晋方面的总指挥谢安一日正与人下棋,有人从前线送信过来,谢安看完信之后一句话也不说,继续看着棋局。客人问战局如何,谢安淡淡地回答:“小儿辈大破贼。”说话的神色举止,与平时并无二致。心静则智生,心乱则愚起。关键时刻,如果没有临危不惧、沉着镇定的定力,就难以准确判断、正确决策,进而立于不败之地。
1947年,胡宗南大举进攻延安,党中央审时度势,决定转移,但毛泽东并不急于动身。当时,敌机的炸弹击中窑洞,一块弹片就落在毛泽东附近。他从容捡起弹片说:“这块弹片正好打一把菜刀。”每临大事有静气。如果内心缺乏必胜信念,行动起来往往踟蹰不前,想要赢得胜利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一旦丧失就会内心脆弱、意志动摇,就会在困难和压力面前缺乏勇气和毅力,无法驾驭局面。不被“泰山崩于前”慑神障目,不被“麋鹿兴于左”乱意分心,需要补足精神之“钙”,加强党性修养,激扬以时代为己任、以人民为信念的真挚情怀,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如此,纵然风急浪高,也能“我自岿然不动”;即便诱惑再多,也能“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现实中,一些干部一遇难事就怨天尤人,一遇急事就束手无策,一遇挫折就心灰意冷。很多时候,自身跌入困境,并非困难不可逾越,而是因为我们的心迷失了方向。思想上老气横秋,精神上贪图安逸,心态上焦躁不安,也就谈不上敢字当头、攻坚克难了。古人说: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不论身处什么岗位、从事什么事业,坚定的理想信念都是提高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重要保证。
一颗强大的内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逐渐磨练而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重境界,练成强大内心何尝不是如此?做到临急事自从容、遇诱惑有定力,需要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磨练。正所谓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把急难险重任务当成磨刀石,经历几番洗礼,耐住几回摔打,磨练心智、砥砺心性。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员干部需要不断修炼内心,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子冲劲、闯劲、拼劲、韧劲,“每日须辟一新境界”,成就人生宽广无限,赢得事业万千气象,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