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01月07日
第01版:要闻

【迈好第一步 见到新气象】
甘肃发展特色产业推动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报道之一

奏响丝路寒旱农业新乐章

甘州区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正在收割绿色有机无公害谷子。(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将

靖远县东湾镇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立体农业吸引附近农民观摩学习。

崆峒区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发展蔬菜产业,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迎着朝阳,千里陇原,跃动着勃勃生机。

隆冬时节,河西走廊天蓝地旷,阳光格外耀眼。在金塔县大坡梁的戈壁滩上,红艳艳一片,如红云似花海,在萧瑟的冬季十分醒目。走近一看,是农人收获的辣椒在此晾晒,干燥而洁净的戈壁滩成了天然晾晒场,红红的辣椒在凛冽的寒风中像火在燃烧。

这是甘肃兴农辣椒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带动合作社及农户发展辣椒产业的一个场景。

行进陇原,看多彩农业。河西走廊,制种玉米金黄灿烂、葡萄紫亮诱人;中部梁塬,马铃薯圆滚憨实、高原夏菜流青溢翠;甘南草原,牦牛成群;临夏盆地,肉羊肥壮;陇南山地,橄榄树青葱茂盛、中药材药香四溢;陇东高原,苹果林带连绵成片、小杂粮颗粒饱满……地域狭长的甘肃,特色产业多姿多彩,各种各样的甘味美食让人流连忘返。

千里陇原,一个个特色产业拔节生长,鼓起了农民“钱袋子”,脱贫质量更高了,小康成色更足了。

天干地不干 劣势变优势

“你们甘肃干旱、荒凉,戈壁沙漠里还能长出橄榄树?”这是陇南陇锦园油橄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平推销时广州客商对他说的,“长不出橄榄树,哪来的橄榄油?你这橄榄油是假的吧……”

外地客商对甘肃的陌生,让王金平一辈子都忘不掉。

然而,就是在那位客商质疑的“干旱甘肃”,长江支流嘉陵江、白水江、白龙江流经被誉为“陇上江南”的陇南,目前种植油橄榄树60多万亩,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油橄榄种植基地,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

从事油橄榄树园艺产业的王金平,在广东佛山市建立8亩油橄榄产业基地,寓意“和平”的橄榄树走俏市场。他已出售了1万多株橄榄树,通过“卖树”来“卖油”,提高了橄榄油的市场美誉度。

甘肃“天干地不干”特征最明显,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交融。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酷似一柄“玉如意”,跨越了16个经度、10个纬度、4个气候带。加上海拔高、干旱高寒、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发生少、工业污染轻、水土洁净,很适宜发展生态、绿色、优质的特色农业。

甘肃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深入挖掘甘肃高寒干旱所蕴含的特质,充分集成设施化、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数字化等现代技术手段,大力发展以“现代”方向引领、“丝路”时空定位、“寒旱”内在特质、“甘味”品牌标识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走具有甘肃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

反弹琵琶、扬长避短。甘肃将“寒旱”这一发展数量型农业的劣势,转变为发展高质量农业的优势,在全国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

昔日“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河西戈壁滩上,建成了一座座日光温室。

在酒泉市肃州区东洞镇肆号村,村民刘世雄的6座标准化日光温室,节水滴灌、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自动化控温等设备一应俱全,“有了高科技种菜,手机上一清二楚。风速、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含量等通过自动传感设备,第一时间反馈到手机上。”刘世雄介绍,“你看这授粉的熊蜂,一点农药都受不得,有农药就会死,还有这无土栽培的基质,经消毒杀菌,根部病害很少。”

“我们戈壁设施蔬菜产业是‘日不落产业’。”酒泉市农技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国森告诉记者,“河西地理气候资源独一无二,几乎每天艳阳高照,夜晚气温低,温差积累大,是发展优质设施蔬菜的‘阳光产业’,加上祁连山纯净的雪水,生产的蔬菜品质特别好,出口中亚及中东欧国家。” (转3版)

2021-01-07 【迈好第一步 见到新气象】
甘肃发展特色产业推动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报道之一
1 1 甘肃日报 c231240.html 1 奏响丝路寒旱农业新乐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