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01月05日
第06版:甘肃新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西和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 多

西和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精准聚焦靶向、下足绣花功夫,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实现整县高质量脱贫。通过不懈努力,全县累计减贫3.57万户16.2万人,223个贫困村全部实现退出,“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解决,城乡环境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整县挂牌实战 攻克贫困堡垒

家住洛峪镇马河村的马孟顺日子本过得还算不错。但2019年正月,马孟顺妻子突发脑溢血,高昂的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一下滑到了贫困边缘。

挂牌督战开展以来,县、乡、村以及驻村帮扶干部多次深入马孟顺家了解情况,及时将马孟顺家纳入监测户中来。“政府的政策好,给我儿子联系到青岛务工,帮我家买牛、种中药材,我很满意。”马孟顺向记者说道。

村里还为马孟顺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患病的妻子享受三类低保及残疾人补贴等。这样算下来,马孟顺家2020年的人均纯收入将在1万元以上。

这是西和县开展挂牌督战工作的一个缩影。

2020年以来,西和县各级党员干部群众争分夺秒、真督实战,吹响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围绕“战什么”,把48个未脱贫村全部纳入挂牌村,紧盯未脱贫人口、监测户和边缘户,统筹已退出村户,到户到人落实政策措施,主攻“两不愁三保障”;

——围绕“怎么战”,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自下而上地摸清短板弱项、问题症结,制订详细实战方案,对村、户脱贫指标“挂图上墙”,让脱贫进度一目了然;

——围绕“谁来战”,统筹各级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和县乡村干部全员参战,和群众绑在一起干,“一村一专班”开展工作,于2020年7月底全面完成各项任务。

狠抓稳岗就业 筑牢“民生之本”

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掌握新的职业技能,实现再就业,连日来,西和县在蒿林乡、何坝镇、洛峪镇等乡镇的5个培训点举办了为期15天的职业技能培训班。

“这次培训主要侧重于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逐村逐户对缺技术、有培训意愿的群众进行培训,让他们都能够一技在手,吃喝不愁。”蒿林乡副乡长李勇说。

2020年以来,西和县依托“巧妹巧嫂巧汉子”劳务品牌,通过精准培训、政策奖补、组织输转、县内就业“四管齐下”,实现劳务就业12.24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16.6%。

在抓实就业扶贫过程中,西和县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累计培训5.76万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3.27万人次,劳务输转从“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制定出台差异化、阶梯式劳务奖补政策,累计整合投入1.91亿元,对稳定就业的贫困劳动力、稳定带贫的经营主体和劳务中介机构落实劳务奖补,切实有效促进就业。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西和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精准对接岗位,采取“一人一个电子健康证明、一人配发3个口罩、政府出资统一包车或报销车费”等“点对点、一站式”服务措施,全力保就业、稳增收。

同时,紧盯未外出人员和外出返回人员,通过县内企业务工、在建项目务工、经营主体带动、实施以工代赈、参与灾后重建和公益性岗位安置等综合措施,确保工资性收入不减。

构建产业体系 实现富民增收

西和县出产的八盘梨因甜脆爽口、润肺止咳,深受省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当地群众通过这项产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我一共种了4亩八盘梨,2019年收入3万多元,2020年是一个丰收年,预计能收入五六万元。” 西峪镇上坪村村民张贵成笑着说。

在西和县,中药材产业、畜牧养殖业、经济林果业“三大产业”经济效益好,带给群众高收入,最受群众欢迎。

近年来,西和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采取超常规措施培育富民产业,健全带贫机制,全县种养产业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西和县大抓龙头企业引进,支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产业示范点和产业基地,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带贫发展模式,构建了示范带动体系。

出台扶持政策,如《西和县产业扶贫实施意见》《农业产业脱贫“双扶双带”奖补办法》等,构建了政策扶持体系。

推动电商黏合经营主体、联通贫困群众,充分发挥陇南电商平台优势,通过县内促销、电商营销、企业带销、帮扶单位助销等多种方式拓宽销售渠道,构建了产销对接体系。

将险种扩大至22种,实现贫困户、贫困户所有种养业及产业标准化基地、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三个全覆盖”,构建了保险支撑体系。

站在新的奋斗起点,西和县负责同志表示,将保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的攻坚态势,坚决实现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推动乡村振兴良好开局。

2021-01-05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1 1 甘肃日报 c230878.html 1 西和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