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 王锦涛
原载12月25日《人民日报》13版
“朋友们,这个是陇南特产老树核桃,皮薄果仁大,吃起来嘛,一个字——香!”
手机这头,“梁掌柜”说得津津有味,屏幕那头,粉丝们纷纷下单。
“梁掌柜”名叫梁倩娟,家住甘肃陇南市徽县水阳镇石滩村。今年她忙直播,忙发货,一直闲不下来,“今年的销售额又创新高,将突破600万元。”
梁倩娟经营的网店卖的多是米面油、蔬菜等农产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经济更加活跃,她的网店订单噌噌往上涨。梁倩娟带人到地头收购农产品,再依托同城配送送至千家万户。“云上下单、线下送达,保证了农户的产品不因疫情滞销,也保障了顾客的餐桌。”
陇南出产的花椒、核桃、蜂蜜等农产品,口感纯正品质佳。然而前些年,因山大沟深,交通不畅,大量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农户普遍收入不高。2013年,陇南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3.94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4.1%。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梁倩娟也南下广东,做过流水线上的工人,也当过企业办公室文员,“电脑使得相当熟练”。
在南方打工时,梁倩娟也想过创业,“可是家贫财力小,单干风险高,思来想去没有干成”。
“我们的农特产品经营分散、品种多规模小,产业链短,发展电商能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甘肃省副省长、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介绍,近年来,陇南提出“让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成网络里的近在咫尺”,出台一系列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措施。
听说家乡要发展电子商务,梁倩娟重燃创业梦想。2013年初,她辞职回乡,拾掇出一间房,开办网店。
梁倩娟至今清楚记得第一单生意是山东一位网友购买一罐油泼辣子,28元包邮。她包裹好后乘班车进城,来到县城的快递邮寄点,发完货再乘班车回村,“没挣到一分钱”。
创业近一年,生意没起色,梁倩娟动摇过,“没法子,物流、交通等‘卡脖子’”。
当时,陇南很多的通村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还有不少“断头路”。“许多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变色、变味。”梁倩娟说。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陇南陆续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万多公里、快递服务站1062家、村邮站1200个。以前要进县城邮寄农产品,如今快递车进村上门取件。2015年起,梁倩娟的网店迎来转机,“从早忙到晚,平均一天要发200多件货。”梁倩娟说,“父母那一辈,农产品收获后要拉架子车,或者开上农用车,翻山越岭去叫卖。如今鼠标点一点,土货出深山。”
电商加快递解决了农特产品的“出口”难题,农民自发种植特色农产品的热情越来越高,可随之而来的是电商产品趋于雷同。梁倩娟意识到:“要转变思路,从‘种什么卖什么’转向‘要什么种什么’,立足资源优势,搞好特色种植,形成拳头产品。”
以前草草装箱就运走的苹果,现在颇有创意地打上了“此厢有礼”;以前单卖的核桃和蜂蜜,如今做成了核桃蜜糖,市场认可订单多……梁倩娟细数新变化,有了新打算:“改变‘土味’农产品,生产适销‘网红款’,立足标准化生产,做强品牌。”
梁倩娟网店的名气越来越响。“本村的农特产品早就不够卖。”梁倩娟说,她在全市范围收货,带动周边300多户村民增收,其中100多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网络销售,梁倩娟平均每年帮助周边村民卖出10万多斤农产品。截至目前,陇南市已开办网店1.4万家,带动15万贫困群众增收。
石滩村贫困户石文刚就是受益者。由于身有残疾,石文刚没法把家里的核桃送出去卖,“只能花钱请人代卖,或者等人上门收,常被压价”。梁倩娟得知后主动上门收购。核桃有销路,价格有保证,石文刚“一年增收3000多元”。
2018年,梁倩娟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今年全国两会上,她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电商扶贫的政策支持力度、技术帮扶力度,在冷链仓储、品牌打造和法律保护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明年全国两会,我将继续关注农村电商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