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堂
今年6月11日,我省著名油画家、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周大正先生因病逝世。
周大正先生是湖北省沙市人,1941年生,1956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附中,后以优异成绩升入浙江美院油画系,师从留学前苏联列宾美术学院的著名油画家全山石教授和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著名油画家汪诚一教授。经过9年苦读苦习,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本功。1965年毕业分配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展览馆工作。1978年经油画大师常书鸿先生推荐,调入西北民族学院艺术系,先后任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是西北民大美术学院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周大正先生由荆楚名镇来到大西北,在甘肃工作生活了55年,他把自己的全部艺术才华,都献给了甘肃的美术和教育事业。一生创作了近千件作品,有油画、国画、年画、版画、水粉画、水彩画、连环画,有人物、风景、静物,尤其重视写生和主题性创作。先后有16件作品入选多届全国美展和其他国家级重要展览,百余件作品在省级和国家级报刊发表,或在国内外展出,众多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出版过多部个人画集和学术专著;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周大正到临夏工作之初,就创作了油画《欢庆临夏解放》,展露出出众的艺术才华。后来又创作了油画《白杨林》《进军腊子口》《清清夏河水》《黄河之子》《希望》《苗族姑娘》《会宁会师》《陕甘宁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会师联欢会》和中国画《深山宝藏任我取》、年画《四新图》、版画《刘家峡》、水彩画《俄界村景》、连环画《金色的大雁》等精品力作,为省内外美术界刮目相看。油画《劈山引水》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成名作。
《劈山引水》创作于1972年,当时正值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为此要举办全国美术展览。刚出校门不久的周大正激情迸发,用较短的时间创作了这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油画精品。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界举办了难以计数的全国性展览,但1972年5月23日在北京隆重开幕的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全国美术展览,是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重要展览。这次全国美展,精品荟萃,新人辈出,群星灿烂,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全国大展。展览开幕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就罕见地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长篇报道。
这次展览共展出各类美术作品两百多件,其中油画有当时署名秦文美(陕西省美术创作组)创作的《毛主席和我们心连心》,陈逸飞、魏景山的《开路先锋》,汤小铭的《永不休战》,陈衍宁的《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何孔德的《古田会议》,潘嘉俊的《我是海燕》,顾盼、潘鸿海的《又是一个丰收年》等。中国画有钱松喦的《锦绣江南鱼米乡》,刘文西的《延安新春》,关山月的《南方油城》,杨之光的《矿山新兵》,还有朱乃正的水粉画《新曼巴》等。当时有合作作品参展的青年画家靳尚谊,后来佳作频出,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和中国美协主席,成为中国美术界的领军人物。陈逸飞因此展崭露头角,后又和魏景山合作创作了《占领总统府》,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油画大家;刘文西的《延安新春》登上《美术》杂志封面,成为传世精品;杨之光的《矿山新兵》和汤小铭的《永不休战》、潘嘉俊的《我是海燕》,被国家邮政部门出版编号邮票发行。朱乃正因《新曼巴》轰动画坛。陈衍宁的参展作品在2005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拍得千万元高价。
周大正的《劈山引水》(当时名为《手牵黄河上高山》)是甘肃省唯一入选的油画作品,在众多精品佳作中放射出异样的光彩,为甘肃美术赢得了荣耀。展览结束后,人民美术出版社岀版了作品选辑,油画选辑收入16件作品,《劈山引水》荣列其中,排序第八。
由于《劈山引水》的成功,年仅32岁的周大正一举成名,成为甘肃油画界的代表性人物。当时美术界曾有西北有“二正”之说,即青海的朱乃正、甘肃的周大正。
《劈山引水》从构思到完成,仅用了几个月时间,但成就突出,影响深远。48年后的今天重读这件作品,仍为其强大的艺术力量所感染,仍可获得多方面的艺术启迪。
《劈山引水》成功之处很多。一是题材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周大正把目光投向水利建设工地和普通劳动群众,选择黄河上游惠及陇原中部极度干旱缺水贫困地区造福数百万人民群众的引水工程。这说明初出茅庐的周大正在那个年代就坚持立足本土,关注民生,表现地方特点,讴歌人民群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是构图好。《劈山引水》采用竖构图,画面左上方是河岸的山岩峻岭,右侧是表现引水大军凿石劈山的壮阔场面,主体人物醒目地安排在画面中下部,背景是奔腾的大河激流。可谓构图精妙,匠心独运。
三是人物形象塑造得好。《劈山引水》最令人震撼之处,是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画面上两个朴素健壮的劳动者面对面站立,抡着大锤凿石劈山;另一个同样健壮的青年坐在山岩上,用手臂稳稳把住钢钎。站者和坐者的姿态形成对比,正面形象和背面形象形成对比,抡动的大锤和竖立的钢钎形成对比,形象突出,生动而又富有变化。
为了塑造好主体人物形象,周大正多次到施工现场体验生活。艰苦的劳动场面使他激情澎湃,画了大量速写。为了塑造好裸着上身挥动铁锤的劳动青年,他邀请了一位身体健硕的青年朋友,在展览馆院子里光着膀子举着铁锤做模特。由于大锤很重,抡起时悬在空中非常费力,每画几分钟就要休息一次,他反反复复画了几个小时,终于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另外两个主要人物形象,也都画了多幅素描。作品完成后,人物形象非常精彩,人们仿佛可以感受到抡起的大锤此起彼落,仿佛可以听到铁锤击打在钢钎上的铿锵之声,仿佛可以听到施工现场的劳动号子,仿佛可以嗅到汗流浃背的劳动者身上散发出的浓浓汗味,生动地表现了劳动群众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和品格。
四是色彩表达好。周大正非常注重写生,具有强悍的写实能力。他是直接画法,用丰富的色彩塑造形象。经过反复探索,把画面处理成清晨阳光下的温暖色调,山岩、河水和人物色彩有对比而又和谐统一。人物色彩尊崇油画本体语言,摒弃当时盛行的所谓“红光亮”,追求生活的真实。特别是赤裸上身的青年劳动者色彩绝佳,黝黑的肤色,逼真的质感,表现了劳动群众的纯朴之美和健康之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五是画面细节处理得好。《劈山引水》在细节处理上颇具匠心。譬如画面安排了多条由山体垂下绑在施工者腰间的粗壮绳索,这既是当时施工现场真实的安全措施,又使画面形成了自然的纵向线条,增强了形式美感。画面纵深部分,安排了一个用绳索吊在山岩上施工的劳动青年形象,丰富了劳动场景,增强了画面气氛。画中起落的大锤、竖立和凿秃了的钢钎,施工者用以撬动山岩的木杠等线性造型,使画面生动丰富,富有节奏和韵律。可以感觉到周大正对每一个构图因素都苦心经营,力求获得最佳效果。也可以看出早在几十年前,周大正就研究构成理论,并成功地运用到创作实践中。
另外,在劳动队伍中,周大正还通过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服装特点,表现临夏地区人民群众团结齐心,共同奋战,创造美好生活的深刻寓意。在上方远景部分,隐约可见写着“手牵黄河上高山”的富有豪迈之情的标语牌,近处岩壁上可以识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字样,还有劳动青年脱下的衣服下露出一角的报纸。这些细节处理,都显露出周大正对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深刻理解与恰当处理,展现了既可致广大又能尽精微的总体把握能力。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刻,在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寄托着甘肃几代人梦想的“引洮工程”造福百姓、富泽一方的重要历史时刻,重读油画《劈山引水》,这件艺术精品不愧为真实表现那个激情年代和伟大工程、热情歌颂劳动群众的壮丽图画。
《劈山引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油画界产生的最优秀的主题性创作作品之一,是践行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文艺创作理念的典范,是早已进入中国油画艺术宝库的经典之作。经过近五十年的历史沉淀,《劈山引水》仍然闪烁着夺目的艺术光辉,对当下我省油画创作,特别是坚持油画前辈倡导的油画本体语言的探索和实践,使油画创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发展,不断攀登艺术高峰,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
(本版美术作品为周大正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