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绿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倏忽间西部大开发已走过了20年。
20年间,西部12省(区、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99年1.5万亿元增加到2019年20.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20.7%,提高了约3.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程度、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设施改造、人民生活水平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为西部未来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在西部大开发20年后“再出发”之际,在目睹西部大开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依然艰巨,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就经济总量而言,其在全国经济大盘子中的占比显然与其占全国国土总面积71%的分量还不相称。更遑论西部地区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还不协调、不平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仍然突出。正因如此,中央在擘画新一轮开发时,明确提出要形成西部开发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从发展的进程方位来看,处在“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格局中间的“大开放”,显然有着“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尽管两千多年前,西部有着比东部要早得多的开放历史,但近几百年中,西部开放的步伐越来越慢,随之而来的是东盛西衰。之后不论是东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还是西部落后的客观事实,都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西部长期发展缓慢的最直接原因之一,就是上世纪开放的大门打开得迟,且一直开得还不够大。
经过两轮20年的开发,不论是先行保护提供的充分条件,还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西部实施大开放、高水平开放,已刻不容缓。就目前西部发展的阶段审视,体制机制不活、市场发育缓慢、资源配置不充分、创新能力不足、开放程度低、外向型经济体量小、人才流动渠道狭窄等等,都需要大开放的深层次冲击洗礼与倒逼推进。“行远道者假於车,济江海者因於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形成西部开发新格局,大开放就是行远道、济江海的最好车舟。
总结西部开放的经验教训不难发现,要实施大开放、高水平开放,就必须破除官员中、体制间长期潜在的自闭观念、思想禁锢,打破束缚发展的条条框框,以思想再解放推动开放再出发。特别是新一轮大开发,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积极参与并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之中。坚持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既坚持对外市场开放,也要坚持对内市场共享,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作用,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尽快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增长极。
实现西部大开放、高水平开放,就要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积极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开放中要注意多式联运,加快铁路、公路与港口、园区连接线建设。既要充分利用黄金水道,也要建设西部的无水港,从而构建陆海联运、空铁联运等有机结合的联运服务模式和物流大通道。与之相配套的是,西部要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提升省会城市面向毗邻国家的次区域合作支撑能力。尤其是西部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要在投资贸易领域依法依规大胆开展先行先试,扩大区域范围,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步伐。
西部地区与十多个国家接壤,仅陆地边境线就长达12700多公里,有着开放沿边的先决条件。所以,新的开发开放,一定要加快沿边地区的开放,进一步完善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布局,支持跨境金融、旅游、通关、出入境管理等方面开展创新,落实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更好地推动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从而实现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逐步向规则制度型根本性转变。
特别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是,西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内”开放——大力拓展区际互动合作。西部要积极对接国家各项重大战略,加强地区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互动,努力推动与东西部自由贸易试验区交流合作,积极探索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飞地经济”等模式,携手共同开发开放。
随着西部开发的深入,其开放的难度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为此,国家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从财税、金融、产业、土地、人才、帮扶、考核等诸多方面都量身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新征程上,一方面我们一定要珍视这难得的重大机遇,另一方面我们更要谨记“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古训,从“至难”处攻坚,求“至远”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