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12月05日
第02版:要闻

温暖万家灯火 共赴全面小康

——酒泉市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综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

2013年以来,酒泉市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750公里,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56处……改良盐碱地14.5万亩,建成农田防护林1.03万亩。

2019年底,全市2.05万户7.1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提前一年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近年来,酒泉市紧扣“两不愁三保障”,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市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实现,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时代的酒泉人距离全面小康的目标越来越近。

(一)

酒泉市是全省“两西”农业建设和省内中东部贫困移民安置的重点地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酒泉市先后安置了“两西”移民、疏勒河项目移民、九甸峡库区移民15.75万人,设置移民乡11个、行政村60个。2013年全市识别精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17万人,其中移民群众4.88万人,占68%,是酒泉市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

酒泉市始终把移民乡村的脱贫作为脱贫攻坚战的头号硬仗来打,组织市县乡三级干部联村包组入户,组建37个驻村工作队吃住在村上,具体抓好扶贫项目实施和入户帮扶措施落实,筹措16亿元资金用于移民乡村发展产业、改善条件,完善保障措施兜牢底线,酒泉市的移民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移民群众刚迁来住“地窝子”,住一代藏头房、二代土坯房,现在全部住上了砖混结构的安全房、小康房;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安全饮水实现了“户户通”,全部用上了卫生厕所,柏油马路通到了家门口,许多移民群众开上了小轿车;移民乡村幼儿园、学校、卫生室、文化中心配套齐全,免费校车走进了乡村校园,适龄儿童全部入园入学,移民群众的孩子升入高中、职高和中专的比例达到80%。

2019年底,酒泉市2.05万户7.1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全市37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退出。

(二)

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根本之策和根本出路。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酒泉市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第一抓手,全面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努力让根植于酒泉大地的扶贫产业转化为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强大支撑。

陈木平是玉门市六墩镇安和村村民,全家于2006年从陇南移民到安和村,2013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何摆脱贫困、发家致富是陈木平这些年一直思考的问题。2014年,在当地政府扶持下,他开始尝试种植枸杞。几年下来,陈木平种植的枸杞产量不断增加,品质不断提升,收入也稳定增加,他还成了地地道道的红枸杞种植“土专家”。在陈木平的带动下,现在的安和村已经发展红枸杞种植1000余亩,红枸杞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截至目前,酒泉市3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主导产业覆盖率达到86%以上,依靠产业脱贫的贫困户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的80%以上,扶贫产业发展逐步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

(三)

脱贫攻坚,重数量更重质量。为了交出高质量脱贫的答卷,酒泉市进一步强化持续帮扶,夯实稳定脱贫基础,全力推动脱贫攻坚从“打赢”向“打好”转变。

近年来,酒泉市充分发挥风光资源优势,在全省率先实施“光伏下乡扶贫”工程,探索了集中式光伏电站、贫困户分布式光伏电站、村级集体光伏电站三种光伏扶贫模式。全市累计投资4.02亿元,建成了总规模37.66兆瓦的光伏扶贫电站,4796户光伏扶贫受益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建成村集体光伏电站143个,每年为贫困村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7万元,持续收益20年,村级组织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酒泉市充分利用遍布乡村的“讲习所”和“道德大讲堂”,深入开展政策宣传、价值引领、乡风文明、科普培训、文化惠民等“精神扶贫”工程。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五星文明户等评选表彰,积极推行“红黑榜”表扬鞭策制度。大力宣传乡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作用,深入推动移风易俗、遏制高价彩礼等文明新风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贫困群众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2020-12-05 ——酒泉市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综述 1 1 甘肃日报 c225933.html 1 温暖万家灯火 共赴全面小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