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积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加快推进全省绿色发展。全省文旅系统紧紧围绕发展大局,大胆探索“文旅繁荣丝路、美丽战胜贫困”发展路子,使文化旅游在服务国家战略、助推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省把文化旅游业定位为全省十大绿色生态产业之首,将文化旅游带动脱贫人数占脱贫总人数的比例调为20%。对这一定位和目标,全省文旅系统千方百计扶持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业。近五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年均增幅都保持在25%以上。特别是今年全省乡村旅游率先复苏,已占到全省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初步形成了引领绿色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与推进保障机制。一是产业开发“富口袋”。以“两州一县”等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扶持对象,以乡村旅游示范村、非遗扶贫工坊、乡村旅游合作社为重点建设内容,投入12亿元,成功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10个、乡村旅游专业村1053个、田园综合体10个,发展乡村民宿3500家、农牧家乐2万户,建成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06家,开发非遗文创产品64861个,示范带动全省有生态人文优势的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甘南扎尕那村、陇南花桥村、庆阳天富亿村、天水孙集村、平凉凤凰村、临夏大川村等一大批示范村已成为省内外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同时,扶持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301个,让美景做“背景”、乡村做“货架”,全面提高乡村旅游带货能力,牛羊菜果薯药等农产品和香包剪纸等农民手工技艺加速向旅游产品转化。全省累计有55.46万贫困人口依靠发展旅游实现了稳定脱贫。二是志智双扶“富脑袋”。坚持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举办不同层级的文化旅游扶贫骨干培训班,对县(区)、乡(镇)分管领导、扶贫重点村干部、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和民间工艺品传承人、乡村旅游经营人员分批进行轮训,每年培训6000人以上,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储备了一支理念新、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策划开展“春绿陇原”展演,演出69台剧目、115场次,现场11.95万人、网络直播关注7182万人次;组织“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等各类非遗展演展示及民俗活动205项、1300多场次,广大农民群众通过看演出、听秦腔、赏非遗,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和激励,让农民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重塑了乡村文化自信,提高了勤劳致富积极性。三是推广营销“赚口碑”。甘肃省文旅系统以建设西部知名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积极推动乡村旅游“走出去”。自国家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以来,省文旅厅连续三年举办“丰收了·游甘肃”冬春文化旅游惠民活动。这是全国文旅系统首个以丰收为主题、以文旅惠民为初衷的推广营销品牌。2019年,在文旅部的支持下,成立“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宣传推广联盟”,秘书处设在省文旅厅,跨省区互推线路产品、共享客源市场,有力带动了我省“两州一县”农民脱贫致富。今年,在“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的基础上,省文旅厅联合中铁兰州局和西部多个省区市文旅部门,全面叫响“环西部火车游”旅游品牌。从5月开通“如意甘肃”全境全线,到8月贯通“1+5”跨省小环线,再到10月连接联通“陆丝”和“海丝”大环线,实现了跨省区旅游的“三级跳”。截至目前,已发送专列159列,游客超过12万人次,有力促进了西部省份旅游南北互通、资源互补、市场共建、客源互送。今年10月,我省在上海举行“品甘味·游甘肃”消费扶贫文旅周推介活动,面向海内外推销全省乡村文旅商品。当前,我省乡村旅游带着“国际范、甘肃味、乡土情”走出深闺,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高。四是企业智库“施援手”。成立甘肃文旅企业家俱乐部,促进全省文旅企业特别是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尽快摆脱疫情影响,“抱团取暖”发展,并勇担社会责任。今年夏季,陇南遭受百年不遇暴洪灾害,该俱乐部向受灾地区捐款300万元,帮助灾后重建及乡村旅游业渡过难关。成立甘肃文旅科教创新联盟,聚焦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民俗文化村、乡村旅游示范村等文旅综合体开发,推动教育科技赋能文化旅游产业。成立甘肃旅游智库,为乡村旅游业改革创新发展提供战略谋划、前瞻研判、资政辅治、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服务。联合新华社经济信息社构建国内首支省域乡村旅游大数据指数——中国·甘肃乡村旅游发展指数,及时为全省乡村旅游市场提供有价值的统计数据、市场预判、指导意见,让广大乡村旅游从业者有的放矢搞开发,精准高效做经营。
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部署,我省文化和旅游工作将着眼“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好政府和企业“两只手”,推动文化旅游业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打通文旅惠民“最后一公里”,不断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文旅力量。一是着眼农村美,把旅游村打造成陇原最美乡村。对接“乡村建设行动”,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巩固老典型,建设新标杆。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打造一批4A级以上或者达到4A级标准的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景区或度假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以及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精品民宿及民宿集聚地,并积极融入周边经典旅游大环线、小环线,推出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加快形成点上遍地开花、线上风光无限、面上“农村包围城市”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体系,让风格各异、优势互补的旅游村成为美丽甘肃的代表和缩影。二是着眼农业强,把乡村游打造成三产融合最深产业。对接“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培育融田园度假、生态旅游、农产品深加工、非遗制作及销售、乡村文创于一体的大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促进乡村旅游由观光消费向产品消费转变,使度假、食宿、游购、研学等形态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全产业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面拓展农民多业态、多渠道、高附加值的增收空间,让农业不再是“苦”和“累”的象征,而是创造美、能致富的产业。三是着眼农民富,把乡村游打造成兴村富民最佳途径。对接“深化农村改革”和“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战略措施,继续培育乡村旅游类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创建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县、乡村旅游重点村,吸纳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高度重视乡村居民主体地位,鼓励农民通过直接经营、合作社参与经营、到企业务工等方式发家致富。真正把农业作为旅游消费的载体,持续提高乡村旅游带货能力。继续打响“丰收了·游甘肃”等品牌,使乡村游逐渐成为农民创业的乐土、城市居民特别是年轻一代乐享美好生活的好去处。争取在“十四五”期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增长25%以上,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年增长30%以上。至“十四五”末,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亿人次,使文旅业切实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最美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