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1版)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影响,我省积极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主动向15个省市区致函,组织我省103个驻外劳务机构到重点地区对接用工,坚持稳东扩西双管齐下,努力将贫困劳动力稳在企业、稳在岗位、稳在务工地。
通过畅通网络招聘渠道、做好就业信息推送,我省着力打造“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线上“春风行动”,线上线下合力发布用工信息。开发“务工二维码”,使农民工足不出户了解务工信息,找到合适岗位。不断加大对“陇原妹”“礼贤嫂”等我省特色劳务品牌的推送力度,有序做好劳务输转工作,输转贫困劳动力5.1万人。
针对疫情期间农民工返岗复工问题,按照“输转前有健康监测、输转途中有防护措施和输转后有交接程序”的要求,以乡镇为单位,开展“出家门、上车门,下车门、进厂门”运送11万人。对返乡回流贫困劳动力全面开展清单式管理、针对式帮扶,确保不出现返乡失业问题。目前,返乡回流人员全部已重新实现就业。
同时,我省不断加大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力度,出台交通补贴、劳务奖补等政策,鼓励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截至今年10月底,通过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输转贫困劳动力1.5万人、就近就地就业贫困劳动力7.6万人、输出到第三地就业贫困劳动力7.7万人。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至今年10月,全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623.7万人次,劳务收入累计达5388.9亿元。其中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646.8万人次,有输转意愿贫困劳动力实现应转尽转,实现劳务收入1152.9亿元,全省有组织输转率达79.1%。已脱贫的128万户534.5万人中,务工收入占总收入一半以上的贫困户占71%、贫困人口占76%,转移就业已成为贫困家庭脱贫的重要渠道。
贫困劳动力培训精准有效
没有一技之长,务工收入低,一直是困扰困难劳动力家庭的最大问题。
为了让更多的求职者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我省把贫困劳动力精准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聚焦深度贫困地区,从完善培训机制入手,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技能培训全覆盖。
作为转移就业专责工作组组长单位,省人社厅联合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办和省妇联等部门制定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支持计划实施方案,提出了2015年至2020年全省开展各类精准培训211.2万人总目标,分步实施、效果良好。
每年年初,我省通过制定下发年度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工作实施计划,将年度培训任务分解下达到县,由县级政府统筹整合人社、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的培训资金、师资等培训资源,围绕当地产业发展实际,以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为重点对象,紧贴群众愿望开展“点菜式”培训、紧贴市场需求开展多样化培训、紧贴企业用工要求开展定向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通过突出职业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针对培训需求和个体情况,按照职业标准和教学大纲设立培训项目,分类精准施策,量身定做适合群众的培训‘菜单’。”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说。
对在岗职工,我省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通过技能大赛、推行新型学徒制等方式创新培训模式。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嵌入式”“订单式”培训,全面推行“培训券”式培训,积极探索推行“电子培训券”,依托培训券开展培训12.62万人。
针对偏远分散且不能参加集中培训的劳动力,我省开展“上门”培训,采取“送培训下乡”和“培训大篷车”等方式在乡镇村社、田间地头开展培训。
疫情防控期间,鼓励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贫困劳动力居家线上培训,参加线上培训人员达32.2万人。
资金投入是精准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有力保障。就业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省不断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以扶贫专项资金和就业补助资金为重点开展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工作。
——2015年至2018年,省人社厅以深度贫困县为重点,从办公经费结余中每年给每县补贴10万元用于省级示范培训,累计开展培训18.45万人,支出培训补助3740万元。
——2019年,将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补助纳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予以保障,全年扶贫专项资金共用于培训补助资金支出1.94亿元。
——2020年,预算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1亿元用于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
一组组数据有力地证明了我省在困难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的巨大投入。
自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省已累计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257.07万人,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167.41万人。今年10月底,全省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37.17万人,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20.04万人。
就近就地就业更便捷
能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是许多外出务工家庭的急切盼望,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018年以来,为有效破解因缺乏就业技能、养老抚幼等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难题,我省把扶持创办扶贫车间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结合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各地多领域、多业态创建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增收,探索了一条帮助贫困劳动力快速稳定脱贫的有效途径。
“在扶持扶贫车间建设方面,我省先后出台了一次性财政奖补、吸纳就业补贴、运输费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有力推动了扶贫车间发展。”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说,扶贫车间建设过程中,各地结合当地实际,依托特色产业、龙头企业、资源禀赋和地域文化等基础条件,发展“厂房式”“合作社式”“居家式”等多种模式的扶贫车间,鼓励贫困群众到扶贫车间务工,引导扶贫车间打造特色品牌,开展技能培训,培育熟练工人。
扶贫车间的建设,既承接了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又破解了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近就地就业增收难题,实现了贫困群众就近就地、离土不离乡就业。在稳定脱贫的同时,帮助带动贫困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更加激发了贫困群众依靠辛勤劳动增收脱贫的内生动力,为长期增收致富提供了支撑。
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扶贫车间累计达到2454个,吸纳就业9.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万多人,涵盖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服装、食品、特色手工艺品、工业品零部件生产加工等多个行业。
为扶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通过就业扶贫提高贫困家庭收入水平,从2018年开始,由省人社厅牵头,会同财政、扶贫和妇联等部门,在全省开展了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截至目前,省级已投入就业补助资金4.2亿元,累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0.3万个。
在岗位设置上,我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制定务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细则,根据就业补助资金的平衡性和承受力,科学选聘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边缘人口,设置了乡村道路维护、乡村保洁等9个类别的岗位;2020年,新增设爱心理发员岗位。
2018年、2019年确定在全省3720个深度贫困村和“两州一县”其他1480个村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每个村两年累计开发6至8个。
2020年调整开发范围,聚焦8个未摘帽贫困县和“两州一县”其他村,395个未脱贫贫困村,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特别是800人以上大型集中安置点予以重点保障。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新增设爱心理发员岗位,建立“爱心发屋”,为本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农村特困供养人员、残疾人等免费提供理发服务,改变农村群众精神面貌。
乡村公益性岗位覆盖范围广、惠及人数多,是扶贫和扶志相结合的有益探索,在推进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助力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