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就业乃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福祉。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甘肃是如何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
11月11日,记者就此专访了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周丽宁。
问:劳务输转是我省农村人口增加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措施。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民群众外出务工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对我省脱贫攻坚工作也造成重大影响,请问省人社厅在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中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答:我省是劳务输出大省,每年输转人数在500万人以上,转移就业已成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为此,全省各级人社部门多措并举,全力推动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截至10月底,全省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6万人,创劳务收入113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
通过实施务工奖补、扶贫车间运费减免和培训补贴等超常规举措,发放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奖补和务工补贴9.88亿元。出台并落实社保费“减免缓返”政策,为企业减负达73.96亿元,做到了企业不减员或少减员。转移就业专责组聚焦8个未摘帽贫困县和“两州一县”等重点地区,组建了11个包抓组,下沉力量深入86个县市区、265个乡镇、324个村,与市县乡村同志共同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通过与15个省建立劳务协作机制,组织人员到我省传统的劳务输转重点地区对接用工,加大输转的组织化程度,有组织输转率达到79.1%。疫情较重期间,组织专列专车专机,“点对点”运送11万劳动力,帮助贫困劳动力返岗复工。挖掘省内就业岗位,实施农田水利、村庄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用当地贫困劳动力不低于用工总量的30%,且将劳务报酬比例由10%提高至15%。实行“一人一策”,开展全省有意愿外出还未外出务工人员和返乡回流人员“双清零”行动。
同时,直接把培训课堂办在用工企业、扶贫车间,力求培训就业无缝对接。疫情期间,积极拓展线上培训,利用各类新媒体信息工具,为贫困劳动力提供电子商务、中式烹调和家政服务等居家线上培训32.2万人次。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紧跟群众需求,探索推行“电子培训券”模式,开展“嵌入式”“订单式”培训,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截至10月底,全省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37.17万人。
问:近年来,甘肃省大力扶持发展扶贫车间,对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请问,我省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主要有哪些?对扶贫车间的下一步发展有哪些考虑?
答:近年来,我们先后出台一次性财政奖补、吸纳就业补贴、运输费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积极推动扶贫车间建设,开辟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新途径。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扶贫车间累计达到2454个,吸纳就业9.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万多人。
疫情期间对扶贫车间吸纳用工按稳定就业3个月、6个月以上分别给予3000元、5000元的补贴,对跨省运输原料和成品的扶贫车间给予50%的运输费用补贴。
建立扶贫车间可持续发展机制,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重大课题。我们将着眼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有的激励奖补政策,稳定群众就业岗位和收入渠道。推动扶贫车间向社区工厂、村镇企业转型,依托当地农业产业、特色经济、资源条件,分类、逐步纳入县域产业发展体系,促进扶贫车间持续发展。
问:乡村公益性岗位为帮助农村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请介绍一下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效?今年我省岗位开发有什么特色亮点?
答:为拓宽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渠道,提高收入水平,省人社厅会同财政、扶贫、妇联等部门,全省累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0.3万个,重点聚焦8个未摘帽贫困县、395个未脱贫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岗位涵盖乡村道路维护、水电保障、养老服务、公共安全管理等9类乡村公共服务亟须的事项。
公益性岗位优先选聘“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且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贫困群众,特别是向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贫困重病人员家庭成员、贫困家庭妇女和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等群体倾斜,帮助这些弱势群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加收入,坚定脱贫信心。
今年,我们在开发公益性岗位时新增设爱心理发员岗位1.17万个,为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农村特困供养人员、残疾人等免费提供理发服务,改变群众精神面貌。
为应对疫情影响,我们还针对农村劳动力返岗滞留不能外出务工的情况和防疫工作的需要,年初利用扶贫资金开发了2.34万个临时性公益岗位,开发范围重点保障8个未摘帽贫困县、395个未脱贫贫困村和其他深度贫困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边缘人口,从事保洁环卫、防疫消杀、巡查值守等与疫情防控有关的工作,既开发了就地就业岗位,又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