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11月09日
第08版:文摘

【美文欣赏】

凤凰城外谒从文

杨泽文

一路风尘终于抵达湘西凤凰城。随着众多游客参观完沈从文故居之后,便决定立即去城外的沱江之滨拜谒沈从文墓。

经人指点,我沿着凤凰古城沱江水流方向的一条江岸曲弯小巷前行。虽然还隔着一排临江的吊脚房屋,但江中泛舟游客的笑语欢歌还是很清晰地传进耳膜。随着一条曲弯小巷的不断向前伸延,行人便开始逐渐减少,直至最终看见一片稀疏的林木时,小巷已被一条临江道路所取代。

在江岸一边走着,一边观察着,终于看见了一条石级小径从高处曲折下来,于是放弃了继续大道前行,转而沿着没有人影的小径拾级而上,很快就看见一块方形石碑,上书“沈从文墓地”五个遒劲大字。继续拾级而上,又再见一块条形石碑,碑刻“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走近细看,才知这是著名画家黄永玉及夫人为纪念沈从文而立,碑文取自于沈从文说过的一句原话。细细品味这句经典的话语,不难想见一个文学大师对于故乡的始终眷恋与终极关怀。他说到做到,最终回归故里,永远长眠于凤凰城外的沱江之滨。

爬完了整整86级台阶之后,我站在被树木掩映的一块狭小台地扫视四周,可就是没有见到大墓,也没有看到高碑,我正在暗自纳闷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地方时,十步开外的一块大石后面突然闪出一个矮瘦的黑衣老人,着实吓了我一跳。我定了定神,正要开口询问时,他却用浓重的本地口音先向我开口了。他说,“你是在找沈从文墓吧,这块大石头就是。”我迟疑,更是惊异。一块粗糙的大石头竟然是沈从文之墓?一块只用小石子随意铺就而没有围栏的小台地,就是一个文学大师的墓园?

石头是一块天然的五彩石,状如云菇,显得非常安稳。大石正面刻有一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沈从文生前自己写下的四句哲言。而大石背面,则刻有其妻妹张充和女士的撰联:“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其联句尾“从文让人”这四个字,是对沈从文一生隐忍大度最恰当、最真实的评价。此外,五彩石上再也找不出其他文字了。

这就是我看到的沈从文之“墓”,上面连最简单的姓名和生卒年月也没有镌刻,可他的骨灰就真实地埋藏在其下。更让人感动的是,2003年2月16日,他的夫人张兆和在北京去世之后,其骨灰也最终移埋在了这块五彩石下,从此一对分离了15年的作家夫妇,终于在凤凰城外一起“共眠”听涛,一同与凤凰的山水草木相伴。

选择在故乡凤凰城外的沱江之滨长眠,这是沈从文晚年间作出的一个重要决定。他也因此再次选择了远离喧嚣,安于寂寞和甘于淡泊。而对于每一个远道而来的拜谒者来说,除了在其墓园默然静穆之外,都会少不了在心中给他的“墓碑”补写上生平简历。原名叫沈岳焕的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出生于凤凰古城。15岁从军,在沅水流域漂泊了5年。20岁时离开湘西进京从文执教,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1988年5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他一生中出版各种作品80多种,500多万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成书最多的作家。他的小说《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其特殊地位,其表现出的淳朴民风、民俗、民情以及原始朴素的人性美,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他晚年所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庆幸的是,我经历了一次终身难忘的文学朝圣。

(摘自《新华日报》2020年11月5日)

2020-11-09 【美文欣赏】 1 1 甘肃日报 c219484.html 1 凤凰城外谒从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