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欣瑶
9月下旬的一天,在靖远县东升镇墩洼村学里,仅有的3名学生正跟着教学一体机屏幕里的老师上美术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一笔一画认真地画着。不多时,一只可爱的小鸭子跃然纸上。
网络那一端,是他们的美术老师——兰州文理学院美术专业学生曹友甜。在她的课堂中,和墩洼村学学生一起上课的是靖远县9所中心校27个教学点的300余名孩子。
能够这样在“云端”课堂由城里的老师上课,得益于省教育厅实施的“互联网+”支教服务项目,这也是我省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创新之举。
教育均衡,信息化补缺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甘肃乃至全国教育人对教育的守望。在我省,部分地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教师资源缺乏导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依然存在。在一些偏远的学校、教学点里,缺教师,特别是缺音体美等课程的教师。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省教育厅2019年在我省开展了“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服务项目试点工作,确定了8所师范类院校,针对全省的9个县开展支教服务,兰州文理学院就是试点院校之一。
举办这样的项目,意在发挥师范类院校的专业资源优势,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用“云端”教师来补充偏远学校师资的缺乏,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根据省教育厅统一安排,由兰州文理学院负责岷县、靖远县的支教服务工作。
领到任务后,兰州文理学院结合学校特点和优势,对岷县、靖远县的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前期调研,并制定了《兰州文理学院“互联网+”支教项目技术方案》,确定先从靖远县开展试点,通过网络远程授课方式为当地薄弱学校开设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随后,兰州文理学院在学校建设了2间具备线上直播条件的直播教室,并配备专门技术人员,及时跟进解决技术问题。
今年,受疫情影响,各地学校延迟开学。5月初,靖远县小学刚刚复课,该县9所中心校27个教学点的孩子们就迎来了“云端”老师。
师生携手,打造网络支教团队
开展“互联网+”支教服务,建设一支过硬的师资团队尤为重要。
兰州文理学院充分发挥教师人才培养优势,在全校范围内推选优秀师范生加入支教团。经过遴选,32名音乐、美术、英语等专业的优秀师范生,8名指导教师入选“互联网+”师生支教团队。
在对试点学校进行调研、了解需求的同时,该校还选派专业教师对大学生网络支教团成员进行统一培训,保证他们熟练使用网络支教平台开展远程授课。同时,指导教师聚焦授课内容,重点针对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策略运用等开展辅导,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授课技能,保证每一节课的开课质量。
周乾是兰州文理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上学期,他自愿报名成为了一名支教老师。
在开课前,周乾做了很多准备,编写教案、准备课件,并对一学期的教学任务进行了分解和提前规划,指导老师对他的备课以及教学进行了专业辅导。
这学期,周乾负责靖远县所有支教学校四年级的音乐课,在孩子们眼中,这个声音特别好听的音乐老师还会讲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在教孩子们歌曲《茉莉花》一课时,周乾做的课件可谓丰富多彩,他带着从未见过茉莉花的孩子们先认识茉莉花,再品读《茉莉花》的歌词,还给孩子们播放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歌手演唱的《茉莉花》。在课堂上,虽然隔着屏幕,他尽可能地和学生互动,打造“真实”的课堂效果。 (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