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明
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人民”一词共出现23次。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都围绕着“人民”二字。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自觉。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从“十三五”到“十四五”,人民的中心地位从未动摇。“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一系列增进人民福祉的重大举措,一系列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成果,让“温暖中国”回响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深入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加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抓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增强化危为机造福于民的能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错综复杂。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各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努力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找准服务大局的结合点、支撑发展的着力点、改革创新的突破点,拿出遵循规律、破解难题、促进发展的实招数、新举措,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奔头、得实惠、享红利。
勇担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时代责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从“人民生活水平”到“人民生活品质”,诠释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更高责任。这份责任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使“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也蕴含于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勇担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时代责任,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奋力书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将梦想的力量凝聚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就一定能创造新的发展奇迹,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