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11月04日
第06版:甘肃新闻

笔墨光影间的思想与温度

——甘肃日报沿黄系列报道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述评

记者在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唐克镇采访。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记者在山西吉县采访。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记者在银川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局采访。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记者在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大坝上采访。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玛曲晨晖中的黄河。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生晖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德斌

2020年11月2日,兰州,白银路123号。

一则承载着责任与梦想的消息,让整座甘肃日报报业大厦变得温暖而欣喜。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揭晓,甘肃日报首次获得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类一等奖。

或许,等待的时间长了一些。但时间磨砺出的是围绕中心、记录时代、服务人民的新闻“初心”,沉淀出的是精益求精、融合创新、多元发声的宣传“匠心”,展现出的是主动担当、践行“四力”、引领舆论的坚强“决心”。

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每一个甘报人都始终秉持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恪守职业道德,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推动者、引领者。

相信每一次坚守都会看到最美的风景。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的坚守,赢得了属于自己的荣耀。

“守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写进了中国新闻奖,也深深地刻进了每一个甘报人的心里。

时光倒回。2019年的9月底,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敏感性,在全国率先启动开展“守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

行程2万多公里,深入甘肃省内10个沿黄流域市州和四川、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八个沿黄省区26个地市32个县区……

从青海三江源,到东营入海口,甘肃日报全媒体报道小组追随母亲河的脚步,沿大河之畔前进,用手中的笔与镜头讲述黄河的故事。

一篇篇精雕细琢的文字报道,让读者从字里行间体悟到了母亲河的博大;一张张生动鲜活的照片,让人们感受到了幸福河的温度;一条条传播广泛的短视频,让观众身临其境地认识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这就是新闻的使命与责任。

“荣誉的背后,是甘报新闻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与人民群众心连心、为人民鼓与呼,对新闻舆论事业永不停歇的孜孜追求。”甘肃日报社社长,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光庆说。

一次获奖,彰显一颗初心的温度

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

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

近年来,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始终坚持抓政治方向,聚焦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盯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不断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甘肃日报社社委会、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党委时刻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确保让宣传报道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加快推进,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和党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及时准确地传递到陇原大地。

在人人传播、多向传播和海量传播的时代,必须坚持党媒姓党,强化政治家办报意识,做到与党的要求同频共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专程到黄河之滨实地考察黄河生态保护情况;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要求。

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精准把握政策方向,敏锐捕捉信息,决定迅速策划启动“守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沿黄九省区全媒体报道。

2019年9月25日,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快速组建由文字、摄影、音视频记者组成的全媒体采访团队开展采访。

一路沿黄河而下,倾听两岸发生的精彩故事,用行动诠释着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初心。

2019年11月18日,采访组行至山西兴县。

兴县是著名的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同志在兴县蔡家崖村,接见了晋绥日报社的同志们并发表谈话。这个谈话,系统地论述了党的报纸的性质、任务和作用,以及办报路线、报纸风格及新闻工作者的作风等有关党的新闻工作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当时聆听毛泽东同志讲话的革命前辈中,有一位于1949年7月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西进至兰州,并着手筹办《甘肃日报》,后来担任甘肃日报社社长、总编辑。他,就是阮迪民。

一路沿黄河行进十多天,骤然在他乡,与前辈时隔70余年在此相遇,百感交集。

“时间飞逝至今日,尽管生活的时代不同了,但我们拥有同样的初心,我们沿着前辈的足迹依然行走在黄河岸边坚实的土地上,书写新时代篇章。”甘肃日报社时政部主任谢志娟说。

两个机制,标注策划创新的刻度

在融媒体时代下,党报如何精准目标受众,突出自身特色,避免出现“千报一面”,创新策划至关重要。

自2018年以来,甘肃日报社把重大主题报道作为把握宣传舆论话语权、为党和政府执政提供助力的重要手段,不断构建自觉意识,强化理念创新,建立了“重要新闻线索定期研判策划机制”和“重要新闻全媒体报道小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两个机制”的作用,通过主动设置议题、策划选题,精心策划实施了一批有深度、有特色、有亮点的重大主题报道。

“对重大主题报道,报社会组织采编人员事先进行研判;选派记者时,打破部门划分界限,用最精干的力量投入采写全过程,稿子刊发前,组织最强的编审力量,对稿子进行反复打磨。”甘肃日报社总编辑巩炜说。

2018年8月,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策划的“走进大美祁连山”系列报道以及融媒体产品推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业界的高度评价,报道总点击量突破200万人次。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甘肃。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把做好宣传报道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策划先行”,精心组织安排,第一时间进行回访,以10个整版刊发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特别报道,配合大幅照片,增强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达到了引人入胜、深入人心的效果。

……

一项项机制的创新,一次次成功的实践,极大地提升了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新闻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也更加坚定了做好重大主题策划的信心和决心。

正如参与采访的一线记者所感受到的,沿黄跨省采访的迅速开展和成功报道,得益于“两个机制”的制定与实施。“‘两个机制’让我们的采编工作更有方向感了,打好有准备之仗更有底气。”甘肃日报社农村部记者洪文泉说。

2019年11月13日,采访组前往位于银川市的国家林草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采访,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还有些不相信,反复确认采访团的身份和来意。

当听完采访意图后,时任国家林草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局长的张炜十分乐意地接受了采访。他说,甘肃日报能够在第一时间策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选题,先人一步启动跨省区采访,具有战略眼光。

采访后,三北防护林建设局与采访组有了一个约定——今后加强合作,大力宣传生态保护与治理。

多元发声,提升融媒传播的速度

融媒时代,已经不可能再走“一篇报道走天下”的老路,必须从“单打独斗”转向“融合传播”,着力在“资源融合”“内容为王”“渠道为要”“全维度语言”上发力。

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以“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为目标,全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做大做强主流舆论。

2018年10月底,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组建成立了甘肃新媒体集团,建成上线甘肃第一新闻党端“新甘肃”客户端,并启动实施“主力军转主战场”媒体融合机制改革,实现了党报采编资源无障碍转入移动新闻传播平台。

“我们始终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昝琦说。

从“单打独斗”到“一体作战”,甘肃日报融媒发展步伐不断加大,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内容创新佳作。

在“守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中,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将全媒体思维、机制、操作贯穿始终,让此次采访成为创新融媒体传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采访郑州商品交易所时,对于不熟悉期货的我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但是,我们很好地运用新媒体的方式灵活展现了出来,而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甘肃日报社文艺部记者王莉说。

采访组采用行进式直播的方式,从期货交易的基础知识问起,通过参观郑州商品交易所展示馆,和读者一起学习了解了期货的发展历史与相关知识,在线关注人数猛增。

甘肃日报社和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集中推出沿黄流域全媒体报道,图文、海报、短视频、H5等多样化呈现,共刊发“守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的稿件总计26466篇(条),转载量50284次,阅读量总计1264万人次。跨省采访报道中同步图文直播持续14天,时长约168小时,共发布直播消息569条,累计浏览量120万人次,在手机端形成了“刷屏之效”的强大舆论场。

与此同时,融媒报道扩大了“传播圈”,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澎湃新闻、凤凰网等均进行转发。

“在新媒体技术赋能下,讲故事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一种。我们用图文直播、短视频、微海报、H5等方式,带来了不一样的传播效果。”新甘肃客户端记者李静说。

践行“四力”,丈量贴近群众的深度

增强“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也是对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寄予的殷切期望。

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群众的心坎里。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始终坚持把走基层作为增强“四力”的最佳路径,采写推出了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

11月的青藏高原,已是冰天雪地。社会民生部主任李近远带领采访组,从青海湖边溯源而上,一路爬高,前往海拔4000米以上的玛多县,探寻黄河源头。

这一路,很多地方是无人区,手机没有信号,车窗外是白茫茫的高山雪原。长时间在高原地区行进,对人的意志和体能都是很大的考验。

到玛多县城时已是深夜,采访组成员提着行李箱上三层楼,都得喘好一阵子气。吃了高压锅压熟的饭菜,躺在床上,因高原反应几乎不眠。

第二天一早,天光微亮,采访组就带着干粮,驱车前往黄河源头的鄂陵湖、牛头碑。站在海拔4600多米的黄河源头牛头碑远眺四方,大家都觉得虽然艰险,但坚持此次源头之行是绝对正确的决定,没有实地采访和感受,就没有后来鲜活的报道。

“一篇能够引起广大群众共鸣的新闻报道,一定是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作为一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我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写出更多像沿黄报道这样的精彩报道。”甘肃日报社经济部记者杜雪琴说。

记者沉下去,新闻才能立起来。甘肃日报社将此次沿黄跨省区采访作为党媒新闻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次检验,锤炼“四力”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的一次实训。

面对采访历时长、跨度大、内容多的客观事实,各采访组严格按照要求,走得深入、写得动情。《天下黄河贵德清》《问渠那得清如许》《“乌金之城”转型记》《巍巍大坝保安澜》《渠水欢歌孟津笑》等一篇篇来自现场和一线的鲜活报道,将“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一理念对实践的重大引领充分展现。

近年来,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狠抓采编队伍的学习培训,开办“甘报讲堂”,在持续的学习培训和实践中提升“四力”,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闻工作队伍,在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

未来,在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甘肃日报社将进一步凝心聚力,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为讲好甘肃故事、树立甘肃形象,交出一份更加出新出彩的答卷。

2020-11-04 ——甘肃日报沿黄系列报道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述评 1 1 甘肃日报 c218768.html 1 笔墨光影间的思想与温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