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
罗 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两个根本”,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在人民的立场布局谋划,以人民至上的情怀担当尽责,提高解决人民实际问题的能力,凝聚人民的力量形成强大发展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以人民的立场谋篇布局
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了“全面促进消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和富有前瞻性、全局性、针对性的重大举措,这些新提法、新部署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从事的一切有益于人民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活动,都是在战略目标上向最终理想的必然性趋近。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持之以恒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以赴把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增强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以人民的利益担当尽责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就是要为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确定性,为中国人民谋划可以预期的未来。根据我国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担当尽责,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第一个“全面”也相应修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从脱贫到共富,社会主义中国将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坚实的综合国力,是中国人民的深厚底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就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就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人民创造论”,就是植根人民之中,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做有利于人民利益的事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始终。
以人民的情怀解难排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是在新发展阶段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切实解决一批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推动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更大突破,必然要直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注重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回应人民日益多样化、差别化、全方位的美好生活需求。
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要以人民至上的厚重情怀,以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解决“急忧难盼”等实际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把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创新、精神文化的进步、生态系统的平衡等内容作为基础性因素加以吸收,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品质。
以人民的力量推进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适应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深刻变化,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抢抓机遇,下好先手棋,汇聚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
遵循人民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规定,凸显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理论内核,“十四五”时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正是在实践基础上凝聚人民力量,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
以人民的需求落实举措
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十四五”时期,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领域最终消费逐步上升、服务业占比稳定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增大的现实,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通过各项战略举措持续增强国民经济运行的韧性,以强大的市场驱动力,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既为我国产业发展拓宽广阔空间,也给全球提供巨大的中国机遇,推动实现中国与世界的互利共赢,构建符合人类发展前景的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甘肃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
坚持党的领导 凝聚奋进伟力
李 睿
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只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充分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古人讲“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做不到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即将过去的“十三五”时期,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只有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才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攻坚克难守方向的支柱。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不知要爬多少坡、过多少坎、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克服多少艰难险阻。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关键在党。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越是爬坡过坎,就越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就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擘画蓝图续征程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唯有通过党的坚强领导,我们才能明确把握并有序推进新的战略目标,充分适应并沉着应对新的战略环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气势恢宏的壮丽画卷,必将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只要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就能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上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
(作者系兰州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研究员、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侯宗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全会提出通过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等举措,实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这对我国未来5年乃至15年的文化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规划了战略目标。我们必须聚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围绕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原则。意识形态斗争往往兴起于文化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仅仅是信仰之争、观念之争,更是命运之战、前途之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既是一项根本制度,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在大力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进程中,要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指导和引领,要透过现象,总结规律,研判趋势,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与时俱进,攻坚克难,不断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文化实践活动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秉持客观科学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借鉴吸收,确保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沿着正确方向繁荣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见实效是前提。文化遗产凝聚着民族的奋斗精神,展现了民族的爱国情怀,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要健全文物法规制度体系,提升文物保护科技化、数字化水平,深入推进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要统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工作,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水平。要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是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不断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是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要不断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并充分利用各级馆、站、服务中心和服务点,开展各类展览、演出、讲座和文化培训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水平。倡导全民阅读,提升群众文化素养,全力推进书香社会构建。因地制宜,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形成“文化活动人人参与,文化成果人人共享”的新局面。加速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定文化自信是终极目标。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进一步深化中华文明研究,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时公布展示新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推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系统综合研究,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新平台,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创作一批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文艺精品,出版一批全面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品图书,推出一批反映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广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者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丝绸之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张建君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问题并提出建议,将“十四五”规划与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对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谋划推动“十四五”发展上来,乘势而上、奋力前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抓住宝贵的战略机遇期
当前,全球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发展态势,灰犀牛、黑天鹅事件频发高发,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仍然是我国转化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不二法门。我们要紧扣国家“十四五”规划与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坚定不移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加快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认认真真补短板、强弱项,把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跨越期。这样,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真正成为全世界的发展机遇,引领世界潮流而不被世界逆流所裹挟,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作出中国贡献。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性特征。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实践充分表明,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在创新方面,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协调方面,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在绿色方面,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扎实推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在开放方面,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在共享方面,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发展目标。把“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必将开创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代。
统筹中长期的战略目标和举措
这次全会提出的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充分体现了相辅相成、紧密配合的战略与战术关系,我们要有效统筹、协同推进。一方面,“十四五”的主要目标,是“六个新”,即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瞄准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改革开放事业,都要有全局性的新突破。但同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的发展态势,没有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要求,充分体现了发展战术上的灵活性,为各省市谋划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空间和宽松氛围,这有利于不同省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弥补短板弱项,形成一个更切实际的发展蓝图和规划,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立足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五位一体”及改革开放事业细化为具体目标,特别是“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发展目标,都有预期目标甚至量化指标,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战略考量。这就需要各省市发挥能动性,靠实战术举措,强化战略指引,实现创造性发展。
可以说,经过新中国70多年的艰苦奋斗,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创新发展,我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困难和挑战可以有千条万条,但上下同心实现发展的决心只能有一条,那就是全面抢抓我国宝贵的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全面转化“十四五”规划目标和远景目标,认真落实十二个方面的战略举措,创造性地谋划发展现代化发展道路,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注重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甘肃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