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11月02日
第05版:综合要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牵住“牛鼻子” 奔向小康路

​——灵台县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接1版)

“这几年借助脱贫政策,硬化了道路,通上了自来水,有了动力电,村民们通过养牛慢慢富起来了。”提及村里的变化,53岁的龙门乡代家庄村党支部书记王灵才喜上眉梢。

如今的代家庄村,依托丰富的饲草资源,12户村民通过养牛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每户每年家庭收入可达到6万元左右。全村3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养牛和享受公益岗成功“摘帽”,目前全村仅剩贫困人口1人1户,贫困发生率降至0.42%。

在脱贫路上,路、水、电、房是贫困群众最为关切的民生工程,直接影响着脱贫攻坚的进度。

对此,灵台县紧盯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拿下这块“硬骨头”。灵台县财政局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县每年收入增量的20%增列扶贫资金,当年清理收回存量财政资金中可统筹使用资金的60%以上用于贫困村路、水、电、房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2年前,新开乡华掌村村民岳有文一家人告别了窑洞,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小康屋。

“以前在山上的时候住在窑洞里,一下雨几乎没路可走,给牛割草喂料、娃娃上学都很困难。”如今在岳有文生活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硬化道路直通家门口,今年还饲养了6头牛,日子总算是有奔头了。

脱贫攻坚以来,灵台县对全县农户住房情况排查鉴定,对未达到安全标准的住房全面实施危房改造,累计实施危旧房改造6640户,实现了危房动态清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682户5829人,配套了路、水、电等设施,为发展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6年间,灵台县建成硬化道路639公里,改造农电线路432.3公里,完成自来水入户56237户,全县行政村硬化路覆盖率、自然村动力电覆盖率、住房安全率、饮水安全率均达到100%,真正让贫困群众走上了硬化路、吃上了放心水、用上了稳定电、住上了安全房。

精神扶贫增动力

灵台县还把“精神扶贫”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有力武器,探索实施了以感恩奋进、遵规守纪、文明新风、脱贫光荣为主要内容的“四项教育”和以门前屋后净、院落净、室内净、厨房净、床铺被褥净、厕所净、个人卫生净和物件摆放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七净一规范”活动。针对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陈规陋习等制约脱贫攻坚深入开展的关键“短板”和“软肋”,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走出一条除陈陋、淳民风、助脱贫的新路子。

走进灵台县什字镇饮马咀村,干净的水泥硬化路平展延伸,家家户户干净整洁,尊老爱亲、文明有礼、热心公益在这里蔚然成风。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该村长期坚持“四项教育”和“七净一规范”评比活动的开展。

什字镇饮马咀村在“四项教育”和“七净一规范”活动中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了“光荣积分”超市,每半月对“七净一规范”活动开展一次评比,每季度末对遵规守法、尊老孝亲、勤劳致富、崇尚新风进行评定,农户持“光荣积分卡”可兑换相应分值的生产生活用品,一时间掀起了“村整洁、户干净、人精神”的活动热潮。这一做法如今在全县得到了推广,成为灵台群众互学互比互促的新舞台,提升民风、家风、村风的新通道。

县里还把移风易俗工作贯穿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始终,以整治高价彩礼和不良习俗为重点,指导成立红白理事会186个,引导群众逐步形成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

同时,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组建了志愿服务队伍10支,招募志愿者3250人,志愿者们聚焦宣传宣讲党的政策、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

如今在灵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得到有效释放,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真正实现了“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2020-11-02 ​——灵台县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1 1 甘肃日报 c218397.html 1 牵住“牛鼻子” 奔向小康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