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0年第8期(总第57期)
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当前我国经济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标志及强大动力,对甘肃等欠发达省份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恰逢“十四五”规划出台在即,我们要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科学谋划、积极做好各项工作。本期智库建言围绕“双循环”战略和“十四五”规划,对我省发展建言献策,以期全面把握新发展格局下的甘肃机遇与挑战,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融入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联系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赵昕
电子邮箱:gsdxzkjy@163.com
加快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李含琳 赵昕
紧紧抓住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这个主线,编制好“十四五”规划是甘肃改革突破和经济振兴的关键一招。在“十四五”规划时期,甘肃省经济决策和战略选择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依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打造新产业。打造新产业,一方面要历史性地看待产业结构问题,选择和重点恢复某些有潜力和改造价值的产业;另一方面,要前瞻性地选择一些适合甘肃省情的新兴产业,注重可行性。甘肃在打造新产业方面要充分考虑如下策略:一是恢复某些装备制造业和加工业发展状态。根据目前甘肃的产业结构和企业基础,可以考虑恢复和选择的产业主要包括:石油开采和石化工业、天然气开采和天然气石化工业、有色冶金开采和深加工、铁资源开采和铁精粉加工、钢铁和型材加工、铅锌工业、石化加工机械工业、集成电路工业、电力工业、农业生产加工机械等。二是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整体产业层次。甘肃的高新技术产业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非常大,主要短板是多数属于起步阶段,应该明确产业重点,采取“一业一策”的战略。主要包括:新能源产业开发技术、纳米技术产业和产品、重粒子加速治癌技术、节水设备工业、生物医药技术和产业、马铃薯全粉技术和产业、株状苹果技术、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和软件开发、育种技术、海绵城市技术等。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宜搞“一刀切”,要分成可以改造、部分改造、难以改造等几种情况,分层次分类别地解决好传统产业的改造问题。
发展新模式。甘肃在“十四五”规划时期要高度重视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工作,重点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把建立内涵型经济增长模式作为战略重点,各行各业都要把降成本优结构提效率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思路,加强生产成本核算,加强对所有项目建设、企业经营、行政单位工作、党政部门管理的投入产出评估,切实降低建设成本、发展成本和工作成本。二是要坚决取消和抵制形象工程和形象项目,对某些政府严重决策失误问题纳入法治管理范围。三是把提升软实力与振兴装备制造结合起来进行,努力建设好甘肃创新发展的两个关键“轮子”,使软实力与装备制造业有机结合,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四是要把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心扭向工业主体、高新主体、技术主体、创新主体、开发主体、企业主体,工业发展要有利于增强整体经济优势和出口,农业要坚定实施“小产品大产业”战略,建设好“产业、生产、经营”三大新体系,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三产”发展要有利于全省发展模式的升级。五是加快建立现代技术支持、先进管理保证、低碳环保型、外向能力强的发展模式,产城融合要有利于促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培育新业态。在培育新业态方面要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坚持出口导向坚定不移,把产业、企业和产品有没有出口能力、企业能不能出省出国和参与更高层次的市场竞争、规模以上企业的多与少、全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如何、园区发展是否正常等,作为培育新业态的主要目标。二是根据甘肃省的具体情况,建议农业的比重要稳定在10%以上,工业提高到40%以上,第三产业控制在50%以下。三是培育战略新业态,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四是建立企业支撑型发展新格局,把“做大做强”企业作为战略核心,实施“企业55战略”,即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00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5000家、科技企业5000家、出口企业5000家、龙头企业5000家。五是培育格局新业态,努力解决“有市无商”和“有区无企”的问题,工业园区要加快进行整治整合工作。
李含琳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教授 赵昕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讲师
准确选择“双循环”实践路径
蔡小平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甘肃要充分认识在国家“双循环”新格局中的战略定位,用超常思维做好“十四五”全新部署,准确选择“双循环”的实践路径。
快速为“双循环”赋能,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打造“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是“新思维”对接“新决策”,“新产业”对接“新市场”,“新供给”对接“新需求”,“新技术”对接“新动能”。甘肃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经济结构下大力气进行调整。加快对旧动能的市场化“出清”,腾笼换鸟,大力培育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现在新经济发展在全国各区域均处在“起步”阶段,西部与东部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关键在于勇气和方向。要确定新产业发展重点,比如新能源产业技术、纳米技术、重粒子加速治癌技术、节水技术、小型专用飞机、机器人制造等。要将“一业一策”的重点向新兴产业倾向,对与这些技术相关的人才、企业、园区等,制定专门的政策和支持措施,力度要大。要培育结构新业态,争取到2025年提高到10%以上。要培育外贸新业态,到2025年出口企业数量达到5000家以上。
抢抓政策新机遇,新老基建齐头并进。要保证经济平稳增长,老基建和新基建应该携手并进共同推进,老基建要挖掘潜力和新基建共振,这样经济才会稳定向好。“老基建”主要指交通运输、能源、通信、水利等四大类建设。当前,我省的新基建规模有限,对经济的托底作用也有限,而老基建的规模巨大,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会更加明显,项目主要集中在铁路、轨交、公路、机场、水利、枢纽等方面。同时,要尽快编制我省的新基建建设规划和行动方案,在推进新基建项目上,可重点围绕数字城市、高级别通讯、网银和电商、创新孵化平台、科技创新人才聚集、5G和人工智能等方面,“十四五”规划的基本建设要以新基建为主,出台综合性支持政策。
创新开放平台,加快申请设立自贸区。区域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格局,大开放才有大发展。实施对外开放的东部沿海地区就是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先富”。对甘肃来说,意味着“双开放”,不仅是向国外开放,也要强调对国内东部地区的开放。甘肃申请设立专业自贸区是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提升战略服务的一项实际行动,也是畅通“双循环”重要节点的客观要求。要根据甘肃的资源、产业和技术特点,统筹判断和考虑具体产业的国家地位和出口情况,依据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和企业基础,加快申请设立专业自贸区,专业自贸区可以在有色冶金、钢铁和不锈钢、节水设备、新能源设备、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等方面进行筛选。
挖掘城市节点资源,打造“通道经济”优势。甘肃全境贯穿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联结欧亚大陆桥的咽喉要道。要充分发挥战略节点作用,尽快厘清物流通道和经济走廊的边界,把“交通通道”转化为“物流通道”,变“节点枢纽”为“通道经济”,把线性的“商贸路”变成产业和人口聚集的“经济带”。依托陆桥综合运输通道,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加强与江苏、山东、河南等东中部省份互惠合作与良性互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的相关合作与贸易交流,拓展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探索“飞地经济”等区际互动合作模式。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
创新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
陈治华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十四五”期间,甘肃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类人才的支撑。要大力创新人才工作,为人才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集聚更多优秀人才在陇原建功创业。
聚焦国家战略和甘肃重点发展领域,制定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人才发展规划。紧紧围绕“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提前进行人才布局。当前,要加大现代戈壁生态农业人才、新材料产业人才、绿色能源人才、核技术应用产业人才、无人机产业人才、康养旅游产业人才、中医药产业人才等培育和引进力度,让人才真正起到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要根据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编制详细的领域或产业人才发展分项规划。分项人才发展规划的编制,要包含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评价等各方面内容,让规划更具有系统性、配套性、指导性和实践操作性,从人才发展全链条来谋划我省人才的长远发展。
进一步扩大人才的开放度,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使其更具有开放性、地域性和吸引度,这样才能够在全国人才白热化竞争的态势中形成甘肃的“制度优势”,用制度优势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扭转在人才竞争中甘肃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的局面。要积极创新人才管理理念和方法,积极制定针对人才引进、培养、激励、评价、流动、使用的具有导向性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多层次、系统化的人才队伍政策支持体系,对人才开发过程全覆盖,对各类人才全覆盖,保证政策的合力能够惠及每一位人才,从而支持人才心无旁骛地安心从事本职工作。要建立全省人才政策实施评估制度,对人才政策的效用和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促进人才政策能够真正落地,惠及各类人才。
创新人才工作理念,提高人才工作服务。要进一步强化各级人才管理部门的服务理念,尊重人才、包容人才,打造人尽其才的干事创业环境,努力做到吸引人才、用活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工作局面。要加强对人才管理者的专业化培训,建议建立人才管理的专家智库,积极利用“外脑”的力量促使人才管理工作从粗放式、经验式管理转向规范化、专业化和精准管理。要真正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人才工作合力,积极调动起企业和社会的力量来培养、引进人才。切实建立起“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激励、考核机制,设置科学的人才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将其作为“一把手”和人才管理者考核的重要指标。
大力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加强人才工作宣传教育力度,让各级人才和人才工作者真正了解政策、用好政策,积极保护好人才的权益。要大量宣传我省人才典型案例,建立省级、市级、县级等荣誉体系,采取为他们出专访、建“工作室”“公众号”、让专家人才进校园等方式,使优秀的专家人才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全社会争相学习和效仿的“明星”,提升人才扎根陇原、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幸福值和荣誉感。大力号召每个人、每个部门、每个单位、每个地方重视人才工作,找到做好人才工作的途径和针对性措施,汇聚全社会人才工作的合力。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发挥优势做大做强文旅产业
张巧艳
近年来,我省旅游产业的增速一直位于全国前列,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最活跃和增速最快的区域之一。当前,我们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更好地发挥文旅产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打造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文旅品牌。就全省而言,就是要抓住敦煌,以莫高窟、文博会为依托打造能带动全省文旅产业发展的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品牌。在品牌打造方面,要全省一盘棋,把甘肃当作一个整体向外推介。酒店住宿餐饮方面,在有条件的市州可以考虑引进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品牌连锁酒店,提升酒店住宿餐饮服务品牌。文创旅游产品方面,在全省范围内选择几个已经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前景好、潜在价值大、发展后劲足的品牌向外推介,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文创旅游产品品牌。
大力开发特色旅游服务。牢固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开发提供个人定制旅游方案,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一是开辟民族特色文化线路,吸引游客体验甘肃特有的民族文化,对外大力宣传甘肃悠久历史文化。二是红色旅游胜地再升级,串联甘肃所有的革命教育基地、景点,注入革命元素,通过“看史料、听故事、穿军装、唱红歌、走红军路”等丰富多彩的体验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精神。三是大力开辟家庭小型团,让游客事先选景、选路、选交通工具,确定最优方案,全程陪游。
突出乡村旅游的特色亮点。住宿方面,一定要避免与酒店雷同,要突出民俗特有的风格。如可以看到星空的房子,适合家庭住宿的套房、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个性化的装修风格等。餐饮方面,要结合当地特有的食材、烹饪方法、历史传统去打造设计,避免跟风酒店的餐饮。体验方面,除了传统的采摘、鲜食等外,还可以开发租种、寄养(动物)等方式。
增强文旅产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一是着力解决淡季太淡的问题。冬季的甘肃虽然寒冷,但良好的取暖设备弥补了室外寒冷的不足。冬季旅游资源的开发,要聚焦室内项目的开发。可以在兰州、敦煌等地开设几个集读书、休闲娱乐、研学、参与、体验等为一体的大型室内项目。要聚焦冰雪项目。目前,我省已经开发一些冰雪旅游项目,但规模不大,品牌不亮,吸引力不足。应该根据各市州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加大冰雪项目的开发力度,打造品牌,扩大影响。
加大文旅产业的监管力度。一是打造一支优质高效的旅游执法队伍,完善旅游市场监管体系,坚决杜绝“九龙治水”现象发生。建议在各个旅游场所配备景区监管员,公示监管员信息、设立旅游投诉电话,第一时间处理相关旅游投诉问题。真正做到每个环节都有专业人员为游客服务,确保换人不换服务,换景不换品质,换店不换品牌的优质旅游服务。二是建立全省统一的导游管理信息平台,将全省所有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纳入平台进行实时动态监管。建立导游服务质量网上评价系统,把评价结果作为导游星级评定和导游从业评价考核的主要依据,公开导游考核评价结果,形成导游良性竞争机制,营造良好执业环境。同时,严格监管相关的旅游企业,保障导游合法权益。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
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成兆文
“十四五”期间,甘肃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处在一个乘势而上的窗口期和新风口。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从改变甘肃干部的精神面貌、能力素质入手,关键是提供干部长才干、强本领的机会,锻造一支有信仰、有眼界、有本领、敢担当、守底线的干部队伍。干部问题是破解甘肃改革发展难题的首要问题,也是关系到“十四五”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性问题。要剖析细化干部的优缺点,对得过且过不愿干事的及时撤换调整;对不会干事的加大培训、岗位轮换与挂职锻炼力度,采取双向交流等方式,特别是加大省际干部交流;对乱干事的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其底线思维和法制意识;加大加快反腐步伐,让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更加专心安心于本职工作。
利用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机遇,加快改善甘肃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着眼于长远,对“铁公机”进行具有前瞻性投资。把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补齐短板,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应服从长远的战略态势,提前布局,为承担国家战略储备区而做好准备。
对国际国内形势做出前瞻性研判,未雨绸缪,提前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对有色金属、清洁能源、电子芯片、生态产业、文化旅游、中医中药、特色农业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要打好基础,久久为功,严惩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对新业态如5G商用技术,利用甘肃与发达省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优势,建设智慧甘肃,构建大陆中心物流物联产业链,坚决防止在新科技革命中又一次被拉开距离。
大力改善甘肃营商环境。目前甘肃营商环境有较大改善,但仍需继续努力,把影响营商环境的各种因素清单化,找出破解的思路与对策,尤其下决心解决影响营商环境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着眼长远,放水养鱼,以“热情主动、快捷高效、细致周到”为基本理念,全力推广“一窗办”、“马上办”的经验,创造干事创业的良好营商环境。
及时研判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续形势。在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以后,并不意味着贫困就从此消除了,贫困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将从显性的绝对贫困转向更加隐蔽的相对贫困。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大精神扶贫力度,引导发展后进地区从脱贫向致富转化。
建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保护与宣传,既要积极作为,又要敢于亮相揭丑,避免出于地方利益的捂盖子行为。要把生态保护的红利与经济补偿的红利统一起来,尤其要做好生态产品这篇大文章,以提供强大的生态产品来获得巨大的物质回报。
加快对以敦煌为龙头的文旅产业的品牌打造,特别是在如何提升敦煌行政建制中找到突破,加大对敦煌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