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光庆 洪文泉 崔银辉
接连几场秋雨,南山更绿了。
世世代代住在大山里的定西群众做梦都不曾想到,眼前这片干旱缺水、连“鸟都不搭窝”的秃山头,如今不仅成了城里人周末休闲观光的旅游景区,更成了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依靠。
3年多时间里,福州市帮扶定西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定西南山培育起10641亩林地,160多万株各类苗木“染”绿了这片原本光秃秃的大山。
“福州团队引领、福州技术支撑,大伙儿叫它‘福州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福州定西两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把长汀县在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总结出的“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长汀经验”,运用到定西脱贫攻坚实践中,让陇中山区由黄到绿、由绿到富。
栽下一片树,留得百年绿。2019年,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一棵树,是绿色的开始
金秋时节,避开老城区的拥挤,穿过蜿蜒的城南山路,两侧的树木在雨水的洗刷下愈发苍翠。
行至山顶放眼远望,整齐连片的云杉樟子松迎风挺立,林间菌草和灌木花卉繁茂。
“山是和尚头,地是农家愁。”站在山顶通向远方的水泥硬化路边,安定区凤翔镇李家岔村村民邢国权感叹道,自己在这座山上住了大半辈子,从记事起,这里就一直都是荒山头,别说像样的树,就连草也没几根结实的。
西北风吹过,黄土漫天。邢国权一家人守着20亩山地靠天吃饭“混肚子”。前几年,妻子不幸在一场车祸中失去劳动能力,加之两个孩子上学,老邢家的光景越来越差,戴上了“贫困”帽子。懂事的女儿为了弟弟能完成学业,辍学去饭馆里打工赚钱。老邢年纪大了,干了半辈子的建筑工,再也没有适合他的活儿,看着日头干着急。
就在这关头,脱贫攻坚开始后越来越多的好消息在村子里传开。
“退耕还林种上树,一亩地能补助1200元。”邢国权第一次听别人说起要在这里种树,差点没笑出声,“一亩地认认真真种一年都收不了1000元。更何况,要在这片寸草不生的大山上养活一棵树?”老邢的脑子有点转不过弯子。
“老邢的疑惑并不是没有依据。”定西市安定区车道岭林场场长陈正斌说,安定区南山地段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腐殖质层很薄,养分几乎为零。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蒸发量却超过1500毫米,强烈的数据反差,让这里种树难如登天。
生态环境脆弱是导致定西市深度贫困的主要成因之一,也是定西市脱贫攻坚长远发展无法绕过、但又必须解决的难题。
适逢对口帮扶的福州市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既有种树经验,也有种树技术。
精准帮扶有了突破口,福州定西两地的思路不谋而合,决定在山地连片、生态薄弱的安定区南山,共同探索一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扶贫”模式,立足于长期改善生态环境,以治理水土流失为切入点,在植树造林的同时进行产业扶贫。
“一定要用福州最好的生态建设经验,在这片荒山上种活一棵树,造起一片林。”来自福建农林大学以及福州、长汀的林业、水利等部门的专家组建起技术团队,一遍又一遍地来现场调研考察。
“若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想象种树有这么难。”福州市林业局局长童桂荣回忆起第一次看到这片荒山时的情形时,感慨万分。在他的印象中,福州的山头随便撒点种子都能长成大树,可这里完全不同,压根儿没有预料到种植生态林会面对如此艰巨的困难。
“好在我们在种树方面有很多经验。”童桂荣说,在各行业专家一次次“会诊”之后,福州团队对症南山开出一张处方:
针对缺水问题,在浇水时就提前在土坑里加保水剂,让水变得不易流失;
针对缺肥问题,在栽种之初就为每株苗木都搭配好包含有机肥2.5公斤、过磷酸钙100克的营养包;
为了让栽植的树木能够撑过旱季,一期项目还配套建设了1020亩滴灌工程;
……
“一系列对症施策让我们成功种下第一批树,但这种模式成本过高,于是我们又开始探索更简单有效的方式。”童桂荣说,这也就有了后来已经成形的“挖大坑、栽大苗、施大肥、浇大水”方案。
造林全程,两地工程技术人员全都扎在山上,整地、施肥、种苗、栽植、浇水、覆土,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懈怠。
从第一棵树栽下去,已经过去了3年,当年1米高的云杉苗如今已经长得一人多高,不仅长得快,成活率还高达98%。
陈正斌在林业口干了20年,在看到福州团队的种树经验后,不禁赞叹:“福州团队的造林经验,可以说是对我们当地林草干部进行了一场‘智力扶贫’。” (转2版)